健康養身★不論男女、無關年紀,「媽媽手」都會發生!你應該留意的事......趕快收藏起來!!│大塊文化

不論男女 無關年紀,「媽媽手」都會發生!你應該留意的事......趕快收藏起來!!│大塊文化

「媽媽手」其實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過度使用大拇指而造成的結果,不論男女或任何年紀,都有可能會發生。

近年來智慧型手機幾乎人手一支、平板的普及率增加,連職場都少不了要用到3C 通訊設備,因而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大拇指的負擔。不斷的使用該類產品,或是錯誤的使用方式,讓大拇指呈現一種慢性發炎的狀況,也是造成此一情形的原因之一。

 

一般人要注意的原則

  • 當自己發現有不舒服的症狀時可以先從簡單的拉筋放鬆及簡單的肌力訓練開始練習。
  • 若忽然有劇烈疼痛,可以先以冰敷的方式舒緩,一次10–15 分鐘,每兩小時冰敷一次,若疼痛的感覺還是持續,就要去找醫師。
  • 平時多注意工作姿勢,盡量不要持續長時間從事讓自己身體負擔過大的動作。
  • 培養運動習慣,依自己的能力選擇有興趣的運動,運動前後切記暖身運動及收操的重要性。
  • 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盡量避免拇指長時間、經常重複性的動作。

 

媽媽或嬰兒照顧者,要注意的原則

  • 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盡量讓五指拼攏,手掌、手腕呈水平狀,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
  • 哺育母乳以及乳房按摩時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或是持續太久。

 

對於3C 用品成癮者,要注意的原則

  • 盡量減少手持平板的機會,讓平板放在桌上或用支撐架架住,減少因長時間拿平板所造成的負擔。
  • 滑手機或平板時,謹守使用30 分鐘後必須讓自己休息5–10 分鐘的原則,休息時記得多做些拉筋放鬆及肌力訓練。

 

備註:認識媽媽手

兩邊手背橈側,就是大拇指旁邊的支持帶出現增厚,壓迫到下面的伸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和外展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的肌腱和滑膜,以至於引起管道狹窄、管道兩端的伸拇短肌和外展拇長肌的肌腱及滑膜都發炎腫脹了,嚴重時,肌腱的滑動會受限,或造成粘黏。」

【延伸閱讀】

在家就可以自己擺平痠痛!物理治療師示範,教你擺脫媽媽手!!

 

不論男女 無關年紀,「媽媽手」都會發生!你應該留意的事......趕快收藏起來!!│大塊文化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物理治療師教你自助擺平痠痛》

 

【更多訊息請上《大塊文化》官網;《大塊文化》粉絲團】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每天走在街道上,可能會看見憑空揮舞雙手、喃喃自語的行人而害怕避開。其實,他們可能是「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因為腦部的特殊狀況,影響「思考」與「知覺」功能,因此無法控制自己,大眾應該要給予更多溫暖協助。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說明,「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思考跟知覺障礙,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日前舉辦合作儀式,由北醫附醫陳瑞杰院長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簽署協議,展開為期5年的跨界合作,攜手打造AI醫療創新醫院。首波合作鎖定「TED-ICU智能重症照護系統」,藉由人工智慧運用於臨床醫療資料,盼能將預測敗血症的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台灣已經進入高齡化社會,特別是慢性病、惡性腫瘤或是失智失能者逐漸增加;以腦中風相關疾病為例,每六個人就有一位會中風,多半會有癱瘓、語言障礙等,加上這些患者常有隨時致命的危險,照護上相當複雜。隨著台灣醫療環境對護理人員需求增加,造成護理人員常有過勞、人力短缺等情形。有鑑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冷颼颼的冬天來臨,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日前驚傳與友人晚宴中身體突然抽搐、呼吸不順,緊急就醫後轉入加護病房。由於江丙坤心臟曾裝支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呼籲,心臟最怕忽冷忽熱,天冷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時機,心臟病患者、心臟病家族史、三高族、上了年紀的男性都要特別提高警...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