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各國都想及早找出解決之道。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今(13)日召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會議,並於會中倡議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精神,以利學研單位共享研究材料、研究資訊,及智財成果。分進合擊不僅能加速研發進度,更可以多重驗證由不同研究團隊研發出的成果。

 

因應今年1月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協助防疫,廖院長已於春節期間(1月28日)召開院內第1次會議,邀集中央研究院專家共同討論對策,結合跨世代及跨單位研究同仁的共同合作,就血清抗體檢測、病毒抗原檢測、新型治療性抗體、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等面向,組成「新冠病毒任務工作小組」。

 

而此次會議由國內15個學研單位代表,經熱烈討論後,決議組成13項協作子平台,包括:病毒培養、檢體,病毒分讓、檢測、老藥新用、關鍵材料供應、智慧財產權、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社會倫理與法律等,共同投入COVID-19的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研發。

 

廖院長表示,目前研究需求包括感染控制、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與治療、快篩方式(包括:病毒RNA、病毒抗原、血清抗體的檢測)、治療性藥物(中和抗體、小分子藥物)、疫苗,及COVID-19病毒致病機轉等。此外,也應納入社會倫理及法律等相關研究,以利疫情的控制與後續影響的評估。

 

廖院長強調,短期目標希望1週內能建立資源共享平台,讓學研單位能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多管齊下也等同買保險,確保研究成果的時效;中期目標為,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最快約3至6個月能有小規模快篩檢測的原型產品;他也指出,新型小分子藥物、治療性抗體及疫苗則約需1.5年以上時間

 

出席今日學研合作平台會議的包含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及中研院生醫所、基因體中心、生醫轉譯中心、分生所、化學所、農生中心。另有衛福部疾管署、農委會、科技部等部會,臺灣大學、陽明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長庚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等大專院校,以及國衛院、工研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國動中心等研究法人與會。

 

防疫團隊在第一線作戰,此次透過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的啟動,盼善盡關鍵社會責任,中研院也歡迎尚未參與的學研單位加入,共享研究資源,一起成為國家防疫最堅強的研究後盾。

 

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中央研究「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會議,與會成員中研院生醫所林宜玲研究員。(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圖翻攝自cmoney 下同 下面這 2 張圖來自日本的減肥書: 沙拉醬、沙拉油=腋下 油炸肉類、紅酒=肩上 甜不辣=背上 甜甜圈、炒青菜、根菜類=臀部 肉類=大腿 碳酸飲料、優格、奶精、冰淇淋=大腿後方 美乃滋=後膝 肉類、調味料、鹽分=小腿 肉的油脂、鮮奶油、奶油、冰淇淋=手臂 熱牛奶...

閱讀詳情 »

到冬季大家都想著如何進補,所以也導致了各種各樣的食材充斥市場。豬肉的使用量就在大增,豬蹄、豬腦、豬骨頭、豬肝、豬心等等,這些都是大家冬季進補的首先食材。但是,在這些進補食材中還有一樣,它非但進補效果不好,還會因為其中的毒素堆積太多,而危害我們身體健康。 今天,我們就一同瞭解豬身體上的哪些部位不宜食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一波冷氣團南下,小兒科門診中出現許多流感病人;醫師發現,今年流感以A型流感居多,B型流感較少,尤其是A流感會有高燒不退的現象,甚至有全家人都傳染到流感的情形發生。 流感病童多群聚傳染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簡穎瑄表示,最近流感已開始流行,門診中出現不少...

閱讀詳情 »

(醫美時尚12月號) 面部年輕化一直是醫美整型治療的最大治療項目,其中,民眾最常諮詢的項目之一就是雙下巴,雙下巴明顯會讓人覺得臉部輪廓不清楚,更會讓人有不年輕的感覺。 雙下巴的成因 很多客人在門診諮詢時,常提到雙下巴的問題,所抱怨的大多是:「陳醫生,我的下巴有兩坨肉、我的輪廓線不明顯、我覺得脖子變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