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各國都想及早找出解決之道。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今(13)日召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會議,並於會中倡議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精神,以利學研單位共享研究材料、研究資訊,及智財成果。分進合擊不僅能加速研發進度,更可以多重驗證由不同研究團隊研發出的成果。

 

因應今年1月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協助防疫,廖院長已於春節期間(1月28日)召開院內第1次會議,邀集中央研究院專家共同討論對策,結合跨世代及跨單位研究同仁的共同合作,就血清抗體檢測、病毒抗原檢測、新型治療性抗體、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等面向,組成「新冠病毒任務工作小組」。

 

而此次會議由國內15個學研單位代表,經熱烈討論後,決議組成13項協作子平台,包括:病毒培養、檢體,病毒分讓、檢測、老藥新用、關鍵材料供應、智慧財產權、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社會倫理與法律等,共同投入COVID-19的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研發。

 

廖院長表示,目前研究需求包括感染控制、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與治療、快篩方式(包括:病毒RNA、病毒抗原、血清抗體的檢測)、治療性藥物(中和抗體、小分子藥物)、疫苗,及COVID-19病毒致病機轉等。此外,也應納入社會倫理及法律等相關研究,以利疫情的控制與後續影響的評估。

 

廖院長強調,短期目標希望1週內能建立資源共享平台,讓學研單位能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多管齊下也等同買保險,確保研究成果的時效;中期目標為,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最快約3至6個月能有小規模快篩檢測的原型產品;他也指出,新型小分子藥物、治療性抗體及疫苗則約需1.5年以上時間

 

出席今日學研合作平台會議的包含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及中研院生醫所、基因體中心、生醫轉譯中心、分生所、化學所、農生中心。另有衛福部疾管署、農委會、科技部等部會,臺灣大學、陽明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長庚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等大專院校,以及國衛院、工研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國動中心等研究法人與會。

 

防疫團隊在第一線作戰,此次透過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的啟動,盼善盡關鍵社會責任,中研院也歡迎尚未參與的學研單位加入,共享研究資源,一起成為國家防疫最堅強的研究後盾。

 

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中央研究「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會議,與會成員中研院生醫所林宜玲研究員。(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刮刮手指,就可對全身起到保健作用,因為手部有6條經脈循行,與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密切相關。下面介紹一下手掌、手背以及五個手指的運動養生小技巧。 心慌、脾胃不好●刮大拇指 大拇指對應人體肺經,肺主納氣,如果肺不好,那麼心也會受到影響。因此,大拇指對應的是心、肺器官。當出現心慌、胸悶等情況時,可用手...

閱讀詳情 »

兒子每次晚上睡覺咳嗽,都是在兩點左右,不停的咳,是那種一咳很輕就有一點痰,但是不停的咳,剛開始是我拍兒子的背,不管用,咳的兒子難受的哭,沒辦法睡覺,後來我想起來馬老師的蒸大蒜水。我用的是煮,快一些。大概5.6個蒜瓣,用刀拍爛加幾塊冰糖一碗水,煮到水發白,小半碗就可以了,立竿見影喝了馬上不咳嗽了,這...

閱讀詳情 »

秋天正是吃梨的季節。梨性味甘酸而平、無毒,具有生津止渴、清熱化痰、益脾止瀉、和胃降逆的功效。另外,韓國漢城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飯后吃個梨還可以使積存在人體內的致癌物質大量排出。 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膳食纖維和鈣、磷、鐵等,自古以來就是清熱解毒聖品。常吸煙或者吃烤肉的人,體內聚集的強致癌物質多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