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蔓延全球,各國都想及早找出解決之道。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今(13)日召開「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會議,並於會中倡議開放科學(open science)的精神,以利學研單位共享研究材料、研究資訊,及智財成果。分進合擊不僅能加速研發進度,更可以多重驗證由不同研究團隊研發出的成果。

 

因應今年1月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協助防疫,廖院長已於春節期間(1月28日)召開院內第1次會議,邀集中央研究院專家共同討論對策,結合跨世代及跨單位研究同仁的共同合作,就血清抗體檢測、病毒抗原檢測、新型治療性抗體、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等面向,組成「新冠病毒任務工作小組」。

 

而此次會議由國內15個學研單位代表,經熱烈討論後,決議組成13項協作子平台,包括:病毒培養、檢體,病毒分讓、檢測、老藥新用、關鍵材料供應、智慧財產權、抗體、小分子合成、疫苗、抗原、動物模式、社會倫理與法律等,共同投入COVID-19的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研發。

 

廖院長表示,目前研究需求包括感染控制、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診斷與治療、快篩方式(包括:病毒RNA、病毒抗原、血清抗體的檢測)、治療性藥物(中和抗體、小分子藥物)、疫苗,及COVID-19病毒致病機轉等。此外,也應納入社會倫理及法律等相關研究,以利疫情的控制與後續影響的評估。

 

廖院長強調,短期目標希望1週內能建立資源共享平台,讓學研單位能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多管齊下也等同買保險,確保研究成果的時效;中期目標為,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最快約3至6個月能有小規模快篩檢測的原型產品;他也指出,新型小分子藥物、治療性抗體及疫苗則約需1.5年以上時間

 

出席今日學研合作平台會議的包含中研院劉扶東副院長及中研院生醫所、基因體中心、生醫轉譯中心、分生所、化學所、農生中心。另有衛福部疾管署、農委會、科技部等部會,臺灣大學、陽明大學、成功大學、清華大學、長庚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等大專院校,以及國衛院、工研院、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國動中心等研究法人與會。

 

防疫團隊在第一線作戰,此次透過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的啟動,盼善盡關鍵社會責任,中研院也歡迎尚未參與的學研單位加入,共享研究資源,一起成為國家防疫最堅強的研究後盾。

 

中研院攜手學研界抗COVID-19 最快3至6個月研發快篩

▲中央研究「國內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台」會議,與會成員中研院生醫所林宜玲研究員。(圖/中央研究院提供)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大腸直腸癌篩檢可透過糞便潛血反應檢查,若是出現陽性反應,就得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確診;根據國健局統計,去年50-69歲免費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共有103萬人,其中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者,經由大腸鏡檢查就發現5成有大腸息肉。(圖片來源/資料庫)大腸息肉有可能會惡化為大腸癌,若能及早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醫療技術不斷進步,大腸直腸癌的治療,從開腸剖肚、一般腹腔鏡手術,到如今已有單孔腹腔鏡手術,使得手術傷口越來越小,患者復原更快速;就有一名男子,被發現在肛門口長了一顆五公分的直腸癌,經採用單孔腹腔鏡手術切除,愛騎腳踏車運動的他,術後二週就開心的騎著腳踏車到處去兜風了。收治這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十大死亡原因已由以往的急性傳染病,轉變成20多年來的惡性腫瘤及慢性病,進而促使生命末期病人,迫切需要安寧療護服務;為能落實生命末期病人在地老化、在地善終,拒絕無效醫療,新北市推出社區安寧照護網,好讓每位生命末期病人,有權選擇安寧居家照護服務。(圖片來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過完年,許多人已發現腰圍多了一圈,因而開始急著要減重!目前有很多醫療院所都有提供減重班服務,由於減重成效顯著,使得各大院所開辦的減重班,都湧入大批想要甩肉的人潮。各大醫療院所開辦的減重班因為有醫師、營養師等提供專業的指導,從飲食與運動雙管齊下,可以使想要減重者,能夠在很安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