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研院研發15分鐘快篩裝置 陳時中:仍待驗證

中研院研發15分鐘快篩裝置 陳時中:仍待驗證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面對COVID-19(武漢肺炎)可能來自全球的第2波侵襲,疑似個案恐怕越來越多,快篩世紀急迫性加大,今(8)日中央研究院發佈,已經找到武漢肺炎快篩關鍵,最快15分鐘可確認感染與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則說,快篩開發須要效力檢測,短時間內無法立即臨床應用。

 

根據中央社報導,目前檢驗新冠病毒(武漢肺炎)使用核酸檢驗,在特殊儀器下,平均需要4小時才能知道結果,中研院成功找到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群,在眾多病毒中只對新冠病毒會有反應,有利於開發快篩試劑,未來有機會在15至20分鐘內,就能辨別感染與否,有利疫情即時掌控。

 

然而快篩試劑經常都會有偽陰性問題,準確度都會比核酸檢驗相對較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所有試劑開發都需要經過驗證,假如100個確診個案使用快篩試,有多少個不能檢出陽性,就是該快篩試劑偽陰性比率,目前中研院開發出的快篩試劑,應該還沒有廣泛性效用測試。

 

張上淳強調,中研院開發的新冠病毒快篩試劑,偽陰性與偽陽性都需要進一步確定。陳時中解釋,新快篩試劑開發都需要食藥署(FDA)確效,也要經過人體測試,也要有公共衛生專家會議確認,討論使用範圍與方法,官方會加快相關動作,但新試劑產生無法立即大量且廣泛運用。

 

按照目前指揮中心標準作業流程,確診病患必須3次採檢陰性才能出院,疑似患者則要2次採檢陰性,才會被確認未感染,每次採檢都要相隔24小時,疾管署與相關合作機構,核酸檢驗每天單日最大可做2,450件,正朝向3,000件邁進,日前每天約檢驗600至700件,能夠滿足現在疫情需求。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糖尿病控制醫師能掌握的約只占1/3,雖說剩下的2/3都要靠病人自身的飲食與生活型態,但醫護端能否提供相應的完善衛教是很重要的關鍵!」周書澤醫師點出糖尿病共同照護網制度的核心精神「專業醫護團隊照護」。照顧超過1300位糖尿病病患的周書澤醫師,民國105年才剛取得糖尿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臺灣正面臨少子化的嚴峻考驗,同時也衝擊到學校、教師整個教育體系。由於全球已有如地球村,國際化的時代來臨,因應高等教育的普及,每到學測完寄發成績單,高中生要選填志願的時候,不少愛子心切的家長,便紛紛將孩子送出國,因此海外教育成了現今矚目的焦點。提早適應國際競爭 準大學生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根據世界肥胖聯盟估計,2025年全球肥胖人口將達到27億,治療肥胖併發症的費用將高達1.2兆美元。而台灣人的肥胖比例已於三年前就已達45.4%,常見的國人十大死因中,更是有7項都與肥胖相關。這些資料在在顯示,如果持續肥胖,恐將成為健康隱憂。這也難怪台灣營養保健食品產值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現代社會噪音汙染嚴重且3C產品過度氾濫,不僅對視力造成影響,就連聽力的危害也日益嚴重。在使用手機、平板追劇或聽音樂時,為了讓自己更有臨場感,配戴耳機成為近年來最普遍的方式,但很多人會不自覺將耳機音量放大,尤其是身處吵雜的公共場所,如此一來,過大的音量將導致聽覺系統受到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