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醫保健 養成寶寶好體質|媽媽寶寶

中醫保健 養成寶寶好體質|媽媽寶寶

文/曾詠蓁  採訪諮詢/劉桂蘭中醫診所樂英如醫師  插畫/鍾如娟  部分照片提供/樂英如醫師・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中醫是歷史悠久的東方醫學,除了治病之外,也兼具養生概念。由身為中醫師的媽媽現身說法,分享她帶養自己寶寶、為其他寶寶看診的經驗談,中西醫齊力,從小幫寶寶養成頭好壯壯的健康體質!

中醫保健 養成寶寶好體質|媽媽寶寶

中西醫齊力˙顧好寶寶健康

在劉桂蘭中醫診所擔任醫師的樂英如,本身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她雖是個中醫師,但並不拘泥要以中醫的方式治療寶寶的所有疾病,尤其是0~3歲的寶寶,因為治療感冒的中藥當中,許多有祛風功效的藥吃起來苦苦的,而寶寶對中藥的接受程度不一,有時他不願意吃中藥,吃了以後又吐出來,導致吃進去的藥劑量不夠,就會影響治療效果。

而且這個年齡層的寶寶免疫力尚未齊備,有時病程的進展會相當快速,因此當寶寶生病、發燒,又對中藥的接受度很差時,她建議家長還是要把寶寶帶到小兒科就診,以免因延誤導致病情加重。

中醫保健 養成寶寶好體質|媽媽寶寶

寶寶生病時的照護原則

當小孩生病時,她會採取以下方式照護:

寶寶輕微感冒未發燒

有時寶寶感冒只是流鼻涕、有點小咳嗽,此時爸媽就無需太緊張,可在家照護,但須注意幫寶寶補充水分。她會準備一個保溫瓶,隨時餵寶寶喝水,就算一次只餵個1~2湯匙,也可以滋潤喉嚨、促進代謝,幫助寶寶康復。

寶寶若能擤鼻涕時,要鼓勵他把鼻腔中的鼻涕擤出,不要讓鼻涕一直積在鼻腔,容易引發反覆感染。若寶寶鼻塞,會導致呼吸困難影響睡眠,這時候可按摩寶寶的迎香穴、合谷穴,幫助舒緩鼻塞症狀。

迎香穴

位於鼻翼的兩邊,按壓有凹陷的地方。

合谷穴

位於大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虎口處,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中間,左右手各一。

寶寶發燒

代表寶寶體內的病毒、細菌一直在繁殖中,所以身體需要發熱,藉以提高體溫來對抗病毒、細菌。此時要帶寶寶去小兒科就診確定病因,接受治療。在家照護時,要多讓寶寶喝開水,一次喝個一、兩口,讓寶寶可以多小便、促進代謝。而發燒時可能會引起頭部不適,若寶寶長到1歲以上,脊椎也長得比較硬了,可以讓他坐著,輕推寶寶的風池穴,以紓解頭痛不適的症狀。

風池穴

位置:位於耳後頭枕骨下,髮際內的凹陷處就是風池穴,左右各一。

中醫保健 養成寶寶好體質|媽媽寶寶

幫寶寶按摩穴位的注意事項

幫寶寶按摩穴位時力道不要太大,輕壓即可;一次約按摩15~20下,一天可以視需要按摩3~5次。

寶寶咳嗽

樂英如醫師表示,有些寶寶一生病就立刻進展到細支氣管炎,不只會發燒,還會咳個不停!當寶寶咳嗽時,可以按摩他手上的魚際穴,紓解症狀。

若寶寶平常呼吸時有喘鳴聲,代表他氣管裡有未排出的「痰飲」,「痰飲」是病毒、細菌繁殖的溫床,只要有病原侵入,寶寶又會生病!因此媽媽要常幫這類寶寶拍背,讓痰飲排出,睡前或是飯後兩小時都可以做。

魚際穴

大拇指伸直,在手掌部位,位於大拇指根部橫紋和手腕橫紋連線的中點。

拍背部

可讓寶寶趴著或抱著寶寶,拍他的兩側肩胛骨附近,要由下往上,以空掌輕拍。

推背部穴位

若寶寶咳嗽、呼吸不順,可用凡士林等潤滑膏推寶寶背部的肺俞、風門、大椎穴,可縮短病程,平常時候多幫寶寶推這些穴位,可以預防氣管炎。

肺俞

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一。

風門

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距脊椎約為食指與中指併攏的寬度,左右各一。

大椎

頭往前傾時,在頸、背交界處有一凸出最高點為第七頸椎,大椎位於此處下方的凹陷處。

中醫保健 養成寶寶好體質|媽媽寶寶

 

 

※原文刊載於2013年1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軍瑋報導) 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慢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雖然目前沒有徹底的根治方式,但治療效果已經非常進步,包含像干擾素或其他藥物的使用,已能讓疾病的惡化狀況有效減少,此外根據許多研究顯示,只要能持續性治療,也能有效控制病狀而不使病情惡化,若能加上患者良好的自我照顧管理,例如:規律的...

閱讀詳情 »

百香果富含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鈣、鐵和超纖維等165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能排毒養顏、促進代謝、消炎止痛、活血強身、降脂降壓、滋陰補腎、提神醒酒、消除疲勞、護膚養顏等功效。 專家指出,孕婦是可以吃百香果的,除了可以補充營養外,百香果更有消炎止痛、活血強身、降脂降壓、滋陰補腎、提神醒酒、消除...

閱讀詳情 »

    血液對於人類而言就如同水對於自然界一樣重要,決定著壽命的長短和衰老速度。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食物,它們可以幫助人體清洗血液,吃一次就讓你的血液年輕一次。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下同) 血液對人體的重要性 很多人認為,養生的關鍵在於保護身體某個臟器,卻忽視疾病的根本來源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