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醫輔助治癌,提高存活率~10年實證:6成可改善不適

中醫治癌,有影嘸?根據奇美醫院最新臨床統計,10年來近千位癌症病友,接受中醫輔助治療後,有近6成可改善不適症狀。中醫師指出,中西醫共治癌症,已然成為趨勢。利用中醫調體質對抗癌細胞,可改善癌症術後的不適。

中醫輔助治癌,提高存活率~10年實證:6成可改善不適

中醫師王瑜(如圖)強調,中醫治癌無副作用,可達標本兼治的作用。(圖片提供/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王瑜婷指出,國人聞癌色變,根據中醫觀點,認為癌症的形成,是因為人體反覆受到內邪或外邪的傷害,導致筋絡及臟腑功能失常,溼、熱、毒聚積在體內不散,生痰成瘀並結聚,加重脈絡阻塞,最終形成癌腫。

中西醫整合療法 加強抗癌

基本上,西醫治療癌症只能壓制腫瘤,病情雖能暫時得到控制,但體內毒熱並沒有改善,這一點就需要中醫運用清熱解毒的藥,來彌補西醫之不足。因此治療癌症的病人,採用中西醫整合療法,可以加強抗癌的效果,也逐漸為國人所接受。

根據奇美醫學中心統計,這10年期間已診治逾千人次的癌症會診病人,所診視的病人病種以肺及支氣管癌、大腸直腸腫瘤、消化道癌、口腔癌、與肝及肝內膽管腫瘤之比例最高,而在接受中醫輔助治療後,不適症狀的改善比例將近6成。

因腫瘤或治療副作用至中醫門診求診的病人近5年超過2,000人,其中又以乳房腫瘤、大腸直腸腫瘤、肺及支氣管腫瘤、肝與肝內膽管腫瘤的比例最高。

中醫輔助治癌,提高存活率~10年實證:6成可改善不適

國人聞癌色變,利用中醫調體質抗癌,漸漸為國人所接受。

辨證論治為原則 調整免疫力

中醫師王瑜婷強調,中醫是以辨證論治為原則,以大腸癌為例,中醫師會根據其消化道症狀、全身症狀、情緒、舌象、脈象來辨其為氣虛、陽虛、濕滯、氣鬱、鬱熱等證型,並根據不同的證型給予如補氣、溫陽、化濕、理氣、清熱理氣的中藥方劑。

同時也會依病況給予其針灸或穴位按摩,穴位的選擇則可以上肢的內關、合谷、下肢的足三里或太衝為主,視兼症或辨證加上如三陽絡、支溝、中脘、陰陵泉、下巨虛等穴或溫灸,調整免疫力,輔助對抗癌細胞。以下特分享2治療案例:

抗癌2案例分享 緩解不適

案例1:65歲詹先生,被診斷出扁桃腺惡性腫瘤第四期後,便接受手術及進行化療、放療。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開始出現口乾、無唾液、大量飲水但仍不解渴的狀態,同時有食慾不振、大便不暢的狀況,經診察後認為是胃陰不足,給予養胃陰、健脾益氣的中藥後,其口乾症狀大幅改善,現在飲水與一般人的飲水量無異,也未再抱怨口乾,且體力精神亦較以往好。

案例2:66歲連先生,扁桃腺惡性腫瘤第三期,化療期間也出現口乾舌燥、咀嚼及吞嚥時咽痛感、睡眠差,甚至便祕的狀況,觸其四肢,甚至有手腳冰冷的狀況,但自身感覺卻十分燥熱,經判斷為氣不足不能發揮推動作用,導致陽熱鬱於體內,煎灼體內津液,給予理氣為主、補氣為副的處方後,不僅口乾舌燥改善,身體燥熱但四肢冰冷的情形亦有所改善。

事實上,根據國內健保資料庫證實,中醫能有效提升腫瘤病人存活率;而中西醫整合治療對抗癌症其實並不衝突,只要截長補短各取優點,絕對可以對抗癌症。尤其中醫無副作用,可達標本兼治的作用,提高癌症的存活率。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9/5815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神馬?橘子外面的白色橘絡竟然比橘子價值還高!以前都是直接丟進垃圾箱的啊~~讓小編好好反省一下.........身邊竟然有這麼多“垃圾邊角料”被我們直接丟棄,現在在發現全部都是好東西啊!趕快來看看,真是心痛不已啊~~   一、茄子皮 很多人吃茄子喜歡把皮去掉,它的價值...

閱讀詳情 »

  很多的胖子都想知道哪些瘦子是怎麼做到怎麼也吃不胖的效果的,其實他們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那您知道哪些瘦子的秘密嗎?您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健康減肥嗎?不知道沒關係,今天小編就為您介紹一下有關減肥小妙招,感興趣的朋友趕快來看看啊。 瘦子的減肥妙招 你身邊的瘦子是否是這樣的?在同學或者是朋友聚...

閱讀詳情 »

經常可以看到許多人臉上臉上、身上會有黑斑、白斑、血斑,因為有損她們美麗的皮膚,她們也非常討厭這些斑斑點點的,請我幫她們把它們處理掉。那這些黑斑、白斑、血斑,斑斑點點的到底是怎麼長出來的呢?原來啊,物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變成毒素,久積成毒,毒素就會慢慢毒害人體,毒素毒害人體的時候,就會堵塞經脈,堵...

閱讀詳情 »

長途搭機、久坐不動,小心發生「經濟艙症候群」,導致「深層靜脈栓塞」。 醫師提醒,「深層靜脈栓塞」不只發生在飛機上,教職、餐飲業、專櫃人員、上班族等需久坐久站,都成為該病的高危險群,嚴重惡化恐成肺栓塞,引發致命危機。 據研究顯示,每坐1小時,深層靜脈栓塞風險增加10%。 77歲的陳媽媽就是一個例子,...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