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風復健為何不簡單? 物理治療師突破盲點

中風復健為何不簡單? 物理治療師突破盲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人對中風復健有迷思,認為「手沒力就抬手,腳沒力就抬腳,多練習走就會走了」,這些話只會徒增患者的心理壓力(因為真的抬不起來)。物理治療師陳俊宇表示,中風與一般訓練方式截然不同,一般長者肌無力可以藉由重量訓練來增加肌力,但中風患者不只肌無力,最主要是因為大腦受傷,造成控制身體的路徑出問題,所以必須靠各種復健手法與刺激,讓大腦重新學習控制身體的方法。

中風牽涉層面廣 長者需規律有品質的復健

陳俊宇解釋,中風後的狀況可能會有認知、情緒、理解、語言、感覺、動作、平衡、協調、張力等棘手問題,因必須借助動作發展、動作學習、以及動作控制與協調等動作科學方法,幫助患者的大腦重新學習如何控制肢體。

然而,中風族群仍屬中高年齡層較多,要年長者重新學習新的事物較困難,除了中風後認知的影響外,年長者的專注力及記憶力也相對退化,所以要讓他們更進步(甚至維持不退化),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達成。他提倡,讓中風年長者維持規律有品質的復健,延緩退化速度、維持生活品質也屬於重要的復健目標之一。

復健後走路有不同層次 找對專業治療師

至於年輕族群,中風後能獨立行走並不困難。根據國內調查,45歲以下的年輕中風個案約90%在出院時可以獨立行走,其中又有75%的人仍須使用拐杖。陳俊宇強調,「能走路」、「能放手走路」、「能安全的走」、以及「能有正常速度的走」是不同層次,或許走的速度可以藉由賣力的走變得快一點,「但若沒有學習到正確的走路方式和技巧,往往會很吃力,甚至要忍受肢體疼痛在學習走路。」

若年輕族群想能放手走、走的穩、就會牽涉到走路品質的問題,而品質又會影響到動作學習、動作控制及協調,治療師必須具備動作分析的能力,瞭解正常動作的順序,並且有充足的時間,教導個案如何正確的動。但最重要的,個案也必須有吸收知識、學習動作的能力。若年輕個案能夠經由治療師教導修正動作,就必須嘗試改變走路的方式,並不斷練習適應。

接納自我的不完美 長期努力並配合專家

網路上很多人分享自己恢復很好的影片,的確鼓舞了許多病友,但有了信心,接下來更要尋求專業治療師協助;陳俊宇建議患者,應了解中風是牽涉大腦運作、融合各種不同狀況的複雜疾病,所以更需要專業的訓練與建議;並接納自我的不完美,若復健進度讓人失去信心與希望,請找一個讓你有信心的治療師和適合自己的理想復健環境。

他進一步表示,擁有好的復健觀念,才會有對的復健方向,才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復健型式;此外,沒有人能保證復原的程度,唯有自身的努力、與治療師長期配合,過程中不斷練習及修正,才能持續前進。

【延伸閱讀】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懷孕與使用生物製劑可兩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5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近日天氣不穩定,時常陰天、偶有短暫陣雨,陽光相對減少,不少民眾因而忽略防曬的重要;醫師提醒,一年四季,不管晴天、陰天,甚至雨天,都會有紫外線,建議愛美的民眾,最好養成使用防曬產品的習慣,並根據氣象局的紫外線係數,加強防護措施。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主任邱品齊表示,紫外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在近幾年開放自由行及醫美簽證後,陸客來台人數達到高峰,據統計,光今年春節陸客自由行來台人數就以倍數飆增,估計春節6天就吸引8萬名陸客來台觀光,更是史上首度自由行人數超越團體行的一年。不僅人數創新高,更為旅遊、觀光、醫美產業帶來可觀業績,創造逾35億元的商機。台灣「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1名60歲婦人,原有第二型糖尿病史,因發生輕微車禍後,緊急就醫,起初僅出現左上胸背處疼痛,直到後來合併發燒,才進一步接受檢查,醫師發現胸部影像出現突出腫塊,且約有10公分大小,但食道周圍也無任何破裂情況,確診為罕見的原發性上後縱膈腔膿瘍。出現縱隔腔膿瘍,主要是因頸部感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失智症患者,多少會為家人造成負擔及擔憂,加上可能會出現情緒、記憶退化等病症,影響日常生活,這時就必須仰賴家人多給予協助和關懷;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指出,為了能幫助更多患者和家屬的需求,醫院特別設立失智症記憶門診,透過醫療團隊的力量,讓患者能得到全面照顧。臨床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