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風復健為何不簡單? 物理治療師突破盲點

中風復健為何不簡單? 物理治療師突破盲點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許多人對中風復健有迷思,認為「手沒力就抬手,腳沒力就抬腳,多練習走就會走了」,這些話只會徒增患者的心理壓力(因為真的抬不起來)。物理治療師陳俊宇表示,中風與一般訓練方式截然不同,一般長者肌無力可以藉由重量訓練來增加肌力,但中風患者不只肌無力,最主要是因為大腦受傷,造成控制身體的路徑出問題,所以必須靠各種復健手法與刺激,讓大腦重新學習控制身體的方法。

中風牽涉層面廣 長者需規律有品質的復健

陳俊宇解釋,中風後的狀況可能會有認知、情緒、理解、語言、感覺、動作、平衡、協調、張力等棘手問題,因必須借助動作發展、動作學習、以及動作控制與協調等動作科學方法,幫助患者的大腦重新學習如何控制肢體。

然而,中風族群仍屬中高年齡層較多,要年長者重新學習新的事物較困難,除了中風後認知的影響外,年長者的專注力及記憶力也相對退化,所以要讓他們更進步(甚至維持不退化),必須花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去達成。他提倡,讓中風年長者維持規律有品質的復健,延緩退化速度、維持生活品質也屬於重要的復健目標之一。

復健後走路有不同層次 找對專業治療師

至於年輕族群,中風後能獨立行走並不困難。根據國內調查,45歲以下的年輕中風個案約90%在出院時可以獨立行走,其中又有75%的人仍須使用拐杖。陳俊宇強調,「能走路」、「能放手走路」、「能安全的走」、以及「能有正常速度的走」是不同層次,或許走的速度可以藉由賣力的走變得快一點,「但若沒有學習到正確的走路方式和技巧,往往會很吃力,甚至要忍受肢體疼痛在學習走路。」

若年輕族群想能放手走、走的穩、就會牽涉到走路品質的問題,而品質又會影響到動作學習、動作控制及協調,治療師必須具備動作分析的能力,瞭解正常動作的順序,並且有充足的時間,教導個案如何正確的動。但最重要的,個案也必須有吸收知識、學習動作的能力。若年輕個案能夠經由治療師教導修正動作,就必須嘗試改變走路的方式,並不斷練習適應。

接納自我的不完美 長期努力並配合專家

網路上很多人分享自己恢復很好的影片,的確鼓舞了許多病友,但有了信心,接下來更要尋求專業治療師協助;陳俊宇建議患者,應了解中風是牽涉大腦運作、融合各種不同狀況的複雜疾病,所以更需要專業的訓練與建議;並接納自我的不完美,若復健進度讓人失去信心與希望,請找一個讓你有信心的治療師和適合自己的理想復健環境。

他進一步表示,擁有好的復健觀念,才會有對的復健方向,才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復健型式;此外,沒有人能保證復原的程度,唯有自身的努力、與治療師長期配合,過程中不斷練習及修正,才能持續前進。

【延伸閱讀】自體免疫疾病患者 懷孕與使用生物製劑可兩全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5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好吃的零食總讓人難以抗拒!雖然知道很多零食不健康,但大多數的人,在吃洋芋片等零食時,都會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但你知道嗎?一包包洋芋片下肚後,ㄧ不小心可能就吃進過量的卡路里,不僅會造成脂肪囤積,還可能提高死亡風險。高油、高鹽難抗拒 當心罹患慢性病風險增中山醫院營養組營養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最近天氣變冷、早晚溫差大,一名60歲的沈媽媽常感到胸悶、喘不過氣,原以為是小問題不以為意,但半夜時突然症狀加劇、無法換氣,家人趕緊帶她急診,整晚在醫院焦急的等待,經醫生診治後發現病因竟是氣喘,需住院進行治療!沈媽媽的例子並非只是單獨個案,台灣至少有100萬人像她一樣,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本月初,一名39歲的計程車司機深夜載客從宜蘭前往羅東,途中突然出現胸悶、冒冷汗等症狀,乘客警覺他可能是心肌梗塞,當機立斷連忙建議他就醫治療。司機載客完後,旋即驅車前往羅東博愛醫院急診就醫,經醫師確診為心肌梗塞後,隨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保住一命,他也相當感謝乘客...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49歲的園藝造景大師乃先生,15年來深受乾癬困擾。某天發現頭皮屑大量增加,蔓延到身體四肢、屁股脫屑,連生殖器也遭殃。夏天不敢穿短袖,也不敢去游泳。乃先生曾一度喪失自信,到大醫院就診,才發現是乾癬合併乾癬性關節炎所致。乾癬性關節炎 患乾癬後5至10年易發生乾癬又稱牛皮癬或魚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