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中高熟齡者護心5招 自我照顧良方

中高熟齡者護心5招 自我照顧良方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心血管疾病並非男性專屬,也是更年期女性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女性死因第2位,共奪走8601條寶貴的性命;如果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相關死因,心血管性疾病共造成每年24105名女性死亡。

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倍 別輕忽小症狀

女性在更年期前有荷爾蒙保護,因此容易忽略該疾病的預防。由於女性進入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使血管彈性變差、血壓上升,因此更年期後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

事實上有許多中年的婦女隨著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開始增加,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問題。依據106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利用者檢查結果指出,女性在55歲後,有高血壓者高達37.8%、高血脂25.6%、高血糖16.2%,有任二種者15.4%,三種皆有者2.5%,這些都是影響更年期後婦女健康的重要因素,更導致更年期後婦女成為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

此外,女性發生心臟疾病的症狀相較於男性也不同。特別是心肌梗塞,女性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及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胸悶的典型症狀,所以常被誤以為是太勞累而輕忽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因此更年期女性民眾如有上述症狀時,應該要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護心5招 擁有好「心」情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更年期後的女性,在照顧家人健康及忙於工作的同時,別忘了關心自己的健康,要時常檢視自己是否有採取有益健康的生活型態。更年期前如已有肥胖、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更要做好疾病控制。

若更年前期無三高等心臟危險因子,不論有無家族史,也要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健康吃、勤運動、遠菸害,更別忘了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國民健康署呼籲更年期女性朋友落實以下保健行動,為健康生活做好準備:

1) 健康飲食/

三餐八分飽,想喝含糖飲料時可用白開水取代,增加身體代謝,且晚餐過後與睡覺前這段時間少吃宵夜,多吃高鈣深綠色蔬菜及高鈣豆製品、適量水果及天然未加工食物,可避免骨質疏鬆;平日食用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的飲食,以清蒸、涼拌、燉等取代油炸烹調方式。

2) 規律運動/

每週達到15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例如健走(每周5次、每天30分鐘,可從每天運動15分鐘開始,再逐漸延長);也可以就近運用社區公園、運動中心等,從事各項體能活動,例如伸展操、太極拳、跳韻律舞等運動。

3) 向菸說不/

不管是直接吸菸或被動吸入二手菸,都會增加罹患中風的風險,可利用國民健康署提供的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洽各縣市衛生局、所接受戒菸諮詢服務。

4) 定期篩檢/

國民健康署提供免費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民眾,每3年提供1次;65歲以上者每年提供1次),及早發現心臟病相關危險因子(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及早介入治療。

5) 正確用藥/

已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49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25歲的姜小姐洗臉時感覺到右邊耳垂附近有鼓包,而且比較硬,但當時沒在意,過兩個月後包越來越大,這才來醫院檢查。醫生確診此為腮腺腫瘤。   “我打電話都是在晚上九點以後,因為手機費有優惠,跟男朋友煲電話粥都有兩小時,直到手機發燙,燙得不行才掛電話,而且白天還要聯繫業務,多半是用...

閱讀詳情 »

卵巢囊腫術後要禁食奶類、豆類等易產氣食物,第二天改半流食,並下地活動,待腸功能完全恢復後改普食。其次,卵巢囊腫術後吃的還應該有各種抗腫瘤的食物。 應選擇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類和湯類的流食,魚類也是很好的選擇。蔬菜瓜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幫助創口癒合,是術後恢復期必不可...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 在生活當中,大家用蜂蜜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概念裡,糖和蜂蜜都甜,但是蜂蜜更有補益的作用。然而補益的前提是吃到真的蜂蜜,而且吃的時間和量都要對。好處很多,不妨來了解一下吧!   好處1 你會發現你開始嫌棄其他飲料了,蜂蜜是唯一沒有添加劑的飲料,它健康。   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馬羿縉報導)1名23歲年輕媽媽,孩子出生一個多月卻常常哭鬧不止,儘管餵飽也換過尿布,孩子卻仍常常哭鬧,甚至婆婆一度去寺廟求符壓驚,但現象仍遲遲未改善,直到這名媽媽向衛生所護理師尋求意見時,才發現原來是寶寶脹氣惹禍。通常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消化道尚未發育完全,加上胃容量小、噴門較鬆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