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五種量體溫工具,有什麼「眉角」? 醫師讓你一次搞懂!

五種量體溫工具,有什麼「眉角」? 醫師讓你一次搞懂!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請量一下體溫!」隨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無論是上學、上班、進餐廳用餐或是搭捷運、高鐵,現在都必須先量測體溫;但你知道量體溫有哪些方式?測量時又有什麼「眉角」?義大醫院家醫科鄭暐霖醫師讓你一次搞懂!

1.額溫(使用工具:紅外線額溫槍)
發燒標準:>37.5℃

量測方式:在額頭保持乾燥、無瀏海干擾下,將額溫槍近距離置於眉心的位置,做定點量測,或是採橫向滑動進行測量。

注意事項:有鑑於額溫槍測量部位屬於人體最外層,易受當下環境影響,每次使用前,應先根據所附說明書所載使用方式置於量測環境,使其感應器與環境溫度達到平衡後再進行操作;被測量者若是剛剛走路或運動,體溫可能略高,建議可以休息10~15分鐘後再測量。

2.耳溫(使用工具:紅外線額溫槍)
發燒標準:>38℃(惟37.5℃~ 38℃之間的體溫可能正常也可能是低度發燒,建議於此範圍內應持續追蹤或詢問專業醫事人員)。

量測方式:透過紅外線掃瞄耳膜所釋放的熱能,由此得到體溫。但耳道的結構隨著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量耳溫時,3歲以上將耳朵向上向後拉,3歲以下將耳朵向下向後拉,但3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耳溫模式。

注意事項:若需搭配耳套使用的耳溫槍,一旦不加裝耳套反而會測量不準;耳溫槍及耳套使用方式請詳閱所附說明書;測量前需確保耳朵清潔,因耳垢太多會影響準確性;因左、右耳溫度不盡相同,測量時應以溫度較高的為準。

3.口溫(使用工具:電子體溫計)

發燒標準:>37.5℃

量測方式:使用前,先用酒精擦拭,再將體溫計置於舌下,口唇閉緊,停留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

注意事項:測量前,應避免進食、喝水、抽菸等影響口腔溫度的行為;倘若進食,須30分鐘後再進行測量。

4.腋溫(使用工具:電子體溫計

發燒標準:>37℃

量測方式:將體溫計的測量端置於腋窩深處,手臂夾緊,電子體溫計停留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

注意事項:腋窩處須注意不要放置干擾體溫的物件,如冰枕;在量測時,應保持腋窩處乾燥,使其不受汗水影響。

5.肛溫(使用工具:電子體溫計

發燒標準:>38℃

量測方式:量測前,先塗抹嬰兒油或凡士林作為潤滑,嬰兒採俯臥或仰臥抬腿姿勢,兒童及成人採側臥姿勢,再慢慢將溫度計插入肛門,成人深度約3公分, 嬰幼兒約1.5-2.5公分,電子體溫計約30秒-1分鐘會聽到嗶聲表示測量完畢。

注意事項:測量期間姿勢須固定不能亂動,以免溫度計造成肛門受傷;1個月以下的嬰兒不建議使用肛溫模式進行體溫測量。應格外注意衛生,最好僅個人使用,不與他人共用,避免交叉感染。

體溫計需有醫材許可證 合格通路購買
前面已經介紹5種體溫量測方式,而針對量測體溫所使用的工具,鄭暐霖醫師特別囑咐3大點,第一每家廠牌的操作方式不盡相同,使用前一定要詳閱說明書;第二器材使用後,以75%酒精擦拭即可;第三體溫計屬醫療器材,須有醫材許可證,記得到合格的醫材通路購買,千萬不要在網路上,購買來路不明的體溫計。

【延伸閱讀】

對付嚴重型氣喘教戰守則 陳怡行醫師解答不可不知

怕新冠不敢到院回診? 醫師教糖友如何抗疫不「傷心」

C肝高盛行區首重宣導與防治 助民眾遠離肝害

超前部署防斷藥! MIT製藥相挺防疫、穩定供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71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肺癌已是癌症死亡率最高疾病,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ow dose CT, LDCT)已成為民眾健檢安排的項目之一。因此,也愈來愈多檢查結果意外發現有肺結節。當檢查報告顯示有肺結節時,大多數人會聯想到會不會是肺癌,擔憂的找醫師諮詢「肺結節的成因是什麼?...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綜合報導】疑有犯罪集團涉嫌以偽造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派人至苗栗以北等縣市藥局,謊稱健保卡遺失,騙取第4級管制藥品「使蒂諾斯」,據統計,已有10家藥局受騙,被領走約300顆藥品,台北市藥師公會理事長張文靜提醒藥師提高警覺。 張文靜表示,日前在藥師群組中,苗栗1名藥師反映,民眾持慢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常飽受流鼻水或鼻塞等困擾嗎?恐怕是過敏性鼻炎惹禍!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除了嚴重鼻塞、流鼻水等,嚴重時甚至會因造成睡眠品質差,影響隔天工作精神以及情緒。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陳奕任醫師表示,中醫認為過敏性鼻炎與先天體質、氣候、情緒、飲食等有關,包括身體虛寒、氣候溫差大、腸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知道人體只要任何一個器官生病,其他器官就會受到影響因而有所表露嗎?作者胡塗醫在《醫易閑話》一書中提及,老祖宗們認為再微小、再隱蔽的人體疾病,不管「藏」得多深,總會通過種種跡「象」顯露出來,換句話說,在藏象學說中,正是按照臟腑的不同功能屬性和特點與五行進行類比,利用五行...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