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人在臨終前會有哪些徵兆?8種現象出現時,請珍惜最後的相處時光|每日健康 Health

人在臨終前會有哪些徵兆?8種現象出現時,請珍惜最後的相處時光|每日健康 Health

(親人即將離開世界之前會出現哪些徵兆?研究臨床照顧的專欄作家寫出最常見的8種臨終現象)

生死無常,但是送他們走向生命的終點,卻是每位家人和親人不得不面對的景象。在人生最終的安寧時刻,是否有哪些徵兆可能意味著親人即將離開?根據國際醫療機構《Caring》的報導,長期關注阿茲海默症及臨終照護的女性專欄作家 Paula Spencer Scott,特別撰文指出,親人在即將離開世間時可能出現的臨床徵兆。

 

1.食慾不振

臨終之前由於身體已無法消耗能量,親人可能會拒絕吃飯、飲水,連最喜歡的食物也不再有吸引力,難消化的肉類也會引起不適症狀。

 

照護方式:不必勉強無法吞嚥的親人進食,用簡單的棉花棒沾溼嘴唇,以及適量攝取流質食物即可。

 

 

2.長時熟睡

新陳代謝減慢和脫水,會讓親人陷入長時間的昏睡之中,也很難從睡眠中醒來,對於環境的意識也逐漸模糊。

 

照護方式:雖然親人臨終前多以昏睡,但聽覺與感覺並未完全消失,以簡單的觸摸互動、輕聲耳語即可。

 

 

3.意識不清

親人臨終前的意識狀態往往會變得與正常人不同,包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無法對身邊人的言語做出回應,也可能會說出一些時序混亂、無意義的話語。同時也會表現出不安與恐慌。

 

照護方式:保持冷靜和親人輕聲說話,並在接近病人時坦述自己的身份。

 

 

4.呼吸困難

臨終前的親人會出現名為「潮式呼吸」的症狀,在高聲的深吸氣後呼吸暫停,大多是由於氣管中的分泌物過多所導致。

 

照護方式:將枕頭墊在親人的背部,幫助其呼吸順暢,如果有痰則盡量鼓勵親人自然咳出或流出。

 

 

5.排尿變化

因為飲食量的下降,親人排尿量會明顯變少,血壓也會跟著降低,這其實是身體協助腎臟減少能源消耗的緣故。這時親人所排出的尿液多會呈現棕色、紅色或茶色。

 

照護方式:詢問醫護人員是否需要為病人加裝導尿管,生命的最後數小時內腎功能的衰竭可能會導致血液中毒素增加,引發親人昏迷。

 

 

6.腳踝腫脹

由於腎臟處理體液的功能被破壞,臨終前的病人大多會在血液末稍循環處處現水腫,特別是腳踝、小腿、手部、臉部出現腫脹現象。

 

照護方式:這種腫脹是生命機體下降的自然現象,通常不需要特別的治療。

 

7.手指冰冷

在臨終前的幾小時內,血液循環內縮至重要器官周圍,易出現四肢變得特別冰冷,指甲也會呈現藍色或白色。

 

 

8.靜脈血管紋路

血液環下降也會引起皮膚表面蒼白,並且浮現紫色或藍色的斑駁血管(類似靜脈曲張,通常會在腳底處最先發現這種現象。

 

 

 

參考資料:《caring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20年12月公布,乳癌已躍居全球常見癌症的第一名,取代原來的肺癌。而想預防乳癌上身,還得盯緊血糖,醫師提醒,除了家族遺傳,高血糖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引發乳癌機率,比一般人提高2到4成,糖尿病前期與糖尿病的婦女,一定要注意定期進...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隨著世界各國陸續開始施打新冠疫苗,有公衛專家樂觀,今年10月全球有望解封。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看法保守一些,認為疫情10月底會趨於樂觀,但還不會全面解封,要全面解封得再等到明年初。COVAX提供的首批疫苗外傳下周抵台是否屬實,陳時中說「沒有否認,我們...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外新冠肺炎疫苗採購陸續到位,繼AZ疫苗、莫德納疫苗以及COVAX疫苗確定到手後,今(18)日採購一度受阻的德國BNT疫苗也傳出好消息,原廠聲明願意按原訂計畫供貨給台灣,還傳出國產疫苗之一聯亞生技已拿到500萬劑訂單,陳時中雖不證實此事,但他透露疫苗採購最高數量可...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940、941),分別自菲律賓及馬來西亞入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案940為菲律賓籍20多歲女性移工,今年2月3日來臺工作,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集中檢疫所檢疫,2月16日接受檢疫期滿採檢,於今日確診;衛生單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