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人工生殖「助攻」 不孕補助上路好孕成家

人工生殖「助攻」 不孕補助上路好孕成家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出生率持續低迷,2020年台灣出生與死亡人口數驚見『死亡交叉』,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美國更預測台灣2021年生育率僅1.07,全球倒數第一。為搶救生育率,今年7月1日祭出「催生利多」,方案無排富且年齡層放寬至45歲以下,最大補助額度達10萬元。台灣生殖醫學會及生育醫學會攜手推出線上「好孕地圖」,方便查找鄰近專業、友善的人工生殖機構。

人工生殖補助案擴大 7月已上路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今日出席「好孕成家 預約幸福」記者會表示,少子化的問題是上至總統、行政院都相當重視的議題,於今年7月1日正式上路的人工生殖補助擴大方案,將補助對象擴大至45歲以下不孕症夫妻,且補助次數年齡未滿40歲者至多6次、年齡40至44歲者至多3次,最大補助額度達10萬元,在胚胎植入數量上也限制在1至2顆內,相當重視母嬰健康。

夫妻最可自我掌控關鍵因素:年齡,越早成功率越高!

現代人晚婚也晚生,據行政院統計2020年平均第一胎產婦年齡為31歲,當生育第一胎的時間往後挪,一般來說很難再催生第二胎。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醫師進一步解釋,女性生育能力於30歲之後開始退步,過了35歲後急遽下滑,即便執行人工生殖,懷孕與活產率也會於34歲開始走下坡,若計畫想生第二胎的夫妻,只剩不到「3年」的黃金時間。

2019年,求助人工生殖的女性年齡來到38歲,已是卵實力走下坡的階段,成功率相對較低。張帆醫師表示「年齡」仍是影響人工生殖治療成功率的關鍵因素之一。根據國健署今年六月發佈的統計,平均小於35歲進行2.1次人工生殖會成功,35-37歲2.5次會成功,38歲-40歲則增加為3.3次才會成功,到了41歲以上甚至需要超過5次以上才會成功,顯示越早進行人工生殖治療,成功率越高。

不孕有徵兆 盡早檢查把握懷孕黃金期

根據國健署公告,台灣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不孕,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醫師指出依照WHO不孕症標準,小於35歲的男女沒有採取避孕措施,進行規律的性生活一年以上無法懷孕; 或3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規律且沒有避孕措施的性生活半年仍沒有懷孕; 或已知有不孕症的危險因子,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病史、生殖系統先天疾病、性功能障礙等。陳明哲醫師強調:「出現以上任一情況即為不孕徵兆,男女雙方皆需盡早至生殖機構進行進一步檢查,把握懷孕黃金期。」

早知不孕早享補助 減輕壓力安心備孕

自人工生殖補助政策實施以來,兩大學會醫師已成功協助多對「未來爸媽」變為「準爸媽」。36歲的林媽媽正是試管嬰兒補助的第一波受惠者,已成功受孕一個多月。林媽媽表示婚後即開始求子之路,但由於規律性生活一年以上仍無法懷孕,諮詢醫師後確定夫妻倆有不孕的問題,嘗試5年人工生殖療程後,進行第三次療程適逢補助上路,坦言「心態上真的有差!減輕不少經濟壓力,讓我能夠安心備孕,沒想到好「孕」來得這麼快!」。

兩大學會推出「好孕地圖」 鄰近機構一指查

陳明哲醫師表示,新補助方案對不孕夫妻而言有助減少經濟壓力,基本試管療程花費大約15萬元,但補助可以減少三分之二的費用,且重視植入胚胎數,母嬰健康受保障。目前衛福部已公布的「體外受精(俗稱試管嬰兒)人工生殖技術補助方案」許可之人工生殖機構,全台共有93間,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為了力挺真正有生育需求的不孕症夫妻,攜手打造「好孕地圖」 (https://infertilitymap.org/ ),一指即可找到鄰近院所,期望幫助需求者「好孕成家,預約幸福」,一圓家庭夢。

【延伸閱讀】

越熬夜越瘦不了? 充足睡眠提升「瘦體素」分泌

華人科學家第一人! 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獲「威爾許化學獎」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32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人臉上有豐腴頰脂墊,在年輕時是飽滿福氣的臉龐,皮膚看起來像愛神邱比特一樣澎潤可愛,隨著年紀增長,或是疏於保養,原本年輕的象徵,反成為視覺年齡變老的垂墜嬰兒肥,就有如從愛神邱比特變成老邱比特了。開業醫美診所院長翁書賢醫師表示,臉部有個脂肪囊稱為「頰脂墊」,它原本位置大...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86歲老翁,日前突發左側肢體無力,送醫確診為腦中風,但已超過3小時黃金治療時機;經過醫師評估使用經動脈取栓術,順利取出血栓、打通血管,讓病患免於肢體殘障。病患肢體恢復力量收治個案的國泰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蘇亦昌指出,該病患有心律不整病史,到院檢查發現,其右側腦血管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過去幾年,食安風暴重創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中秋佳節將至,與親朋好友團聚聊天賞月、吃月餅、烤肉享用美食,肯定是民眾最佳的休閒活動,但你吃得安心嗎?食品藥物管理署為維護民眾食用中秋節食品衛生安全,落實食安五環加強查驗政策。從市場到餐桌 替民眾為秋節食安把關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集體能、智慧、健康於一身的戶外活動社會人士、學生,多半時間都是待在辦公室、學校,面對這種日復一日的生活,對於身心上都會有無形的疲憊感;專家表示,透過定向越野的活動進行中可學習自我控制、遵守團隊遊戲規則,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定向越野具有多樣化的競賽形式,單人賽可鍛鍊個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