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什麼是合適的運動量?

什麼是合適的運動量?

適當的運動量必須視身體狀況而定,尤其是你心臟與關節的健康程度,因此,運動前你應該要和醫師共同商討。

如果你是纖維肌痛或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一開始每天走路5至15分鐘就已經很足夠了,之後,你可以採漸進的方式,每天多走1、2分鐘,直到增加到每天走30分鐘為止。許多纖維肌痛患者都發現,當他們的運動量增大,身體狀況會變得愈來愈好。

如果你的運動目的是疏通動脈,可以參考狄恩.歐寧胥醫師逆轉心臟病的計畫。在此計畫之中,參與者必須每天快走半小時,或每週走3次、1次1小時,如果這樣對你而言太簡單,那你可以逐漸增加運動量。許多人發現,當耐力增強時,身體的感覺也會愈來愈好。

堅持運動最重要的關鍵是趣味性,如果你從運動得到樂趣,就會持之以恆,如果你在運動的過程中覺得索然無味,就算給你世界上全部的運動器材,也很難讓你堅持下去。此外,同伴也能給你運動的動力,像是和朋友散步、去健身俱樂部參加有氧課程,或是學交際舞,這些都是很有趣的活動,有助於讓你堅持運動計畫。

運動雖然有極大的好處,其實也有潛在的危險性,你的運動程度愈激烈,心臟就必須愈加緊工作來因應身體的需求,如果你已經有好一陣子沒有規律運動,請勿立刻進行過度激烈的運動───尤其在你覺得體力變好的時候,因為此時你容易會有一股征服世界的慾望。

若你想只運動一次就能完全改善心血管狀況的健康狀況,或減掉4.5公斤,請壓抑住這些衝動,你的心臟目前還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運動也會給肌肉、肌腱和韌帶施加壓力。適當的壓力對身體有正面的功效,但是對於長久沒有運動的人來說,突然進行太激烈的運動,關節很容易因此受傷。

讓我再次提醒各位一個應該注意的事項,某些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會有神經性低血壓的症狀,這些人在運動時血壓有可能會突然降低。若你屬於這一族群,請在運動前先請醫師衡量安全性。運動就像呼吸,持續進行比爆發性激烈運動更重要。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目前正定期服用藥物,或是年齡超過40歲,請和醫師共同商討適宜的運動計畫。

 

(本文作者/尼爾‧柏納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誠報導】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自國小時即被診斷出慢性氣喘,為求方便並未定時至醫院回診追蹤,而是自行購買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使用,直到今年四、五月季節交替時,病情急性發作,緊急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肺功能已經嚴重衰退,抽血檢測發炎指數遽增,最後定期就醫,並搭配適當治療,三個月之後才穩定控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陳佳慧報導】91歲的孫伯伯,獨自在家上廁所時不小心被門檻絆倒,由於年事已高、骨質脆弱,一跌就產生了髖部轉子間骨折。後來醫師判定他骨質密度不足,因此以骨髓內釘搭配骨水泥治療,術後兩天就能站立,第6天就出院回家,並在四腳拐杖的協助下,可自行短距行走。台灣髖部骨折居亞洲之冠 長者發病三分之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報導】Omicron變異株已經入侵台灣社區,在國外的疫情是爆炸性的增長,現階段無論政府、醫療單位、全民都必須同心協力對抗疫情散播,BillyPan 潘建志醫師更於網路個人專頁分析,台灣過去一年三大群聚案,其確診累計的速度,包括去年1月的部立桃園醫院的加州株,去年5月諾富特飯店...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昨(10)日有6例本土個案,全與機場,顯示桃園疫情嚴峻。桃園市長鄭文燦在今(11)日上午開防疫會議,說明桃園的採檢情形之餘,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也說明落地採檢措施。另外,第1架長程班機41名旅客驗出4人陽性,以及今日為部立桃園醫院群聚感染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