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過度依賴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氣喘患者為方便性失了安全性

過度依賴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氣喘患者為方便性失了安全性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誠報導】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自國小時即被診斷出慢性氣喘,為求方便並未定時至醫院回診追蹤,而是自行購買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使用,直到今年四、五月季節交替時,病情急性發作,緊急就醫檢查後才發現肺功能已經嚴重衰退,抽血檢測發炎指數遽增,最後定期就醫,並搭配適當治療,三個月之後才穩定控制各項數值。

氣喘急性發作起來真「要命」 需藥物穩定控制

全球約有3.3億人患有氣喘,為一種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若發炎情形嚴重會導致支氣管緊縮、呼吸氣流阻塞及氣道過度敏感,進而產生呼吸短促或伴隨喘鳴聲、慢性咳嗽、咳痰與胸悶等症狀,嚴重時可能併發呼吸衰竭、氣胸等高致命性併發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黃建文主任 表示,過去氣喘藥物主要有兩種:一為吸入性類固醇,協助減少呼吸道黏膜上皮之過敏性發炎反應;二為支氣管擴張劑,藉由擴張支氣管來避免產生氣流阻滯,依藥效又可分為長效及短效。

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 單獨使用、過度使用皆提高死亡機率

過去氣喘治療指引僅指出,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使用必須搭配吸入性類固醇,單獨使用恐增死亡風險,但黃建文醫師提醒,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自2020年起即提出警告,過度使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也有相同危機。

使用上何謂過度?黃建文醫師解釋,過去認為一個月使用一隻或以上吸入型短效支氣管擴張劑,才算過度依賴。但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一年只要使用超過三隻,即噴超過600次,就可稱為過度依賴。

黃建文醫師強調,2021年最新氣喘治療指引中,強烈建議有使用短效急救藥物需求時,同樣搭配吸入性類固醇治療,可保持良好生活品質同時減少急性惡化機會,進而避免氣喘患者面臨死亡風險。

定期回診才是關鍵 善加利用社區診所提升便利性

針對持續性氣喘患者,可以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搭配吸入型類固醇做長期的抗發炎治療,氣喘患者如因距離、行動不便等因素難規律至醫院回診,也可就近到基層診所尋求專業協助。

氣喘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定期回診,追蹤評估相關症狀、肺功能或是否有共病產生。黃建文醫師分享,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間,臨床上觀察到許多患者不敢到醫學中心回診而擅自中斷治療,其實這樣會增加氣喘急性發作的機率,反致患者病情危險性提高 。

大醫院與小診所 雙向轉診助提升患者看診品質

黃建文醫師說明,現在包括健保署和胸腔醫學會,都致力於推行醫院與診所之間的雙向轉診,這樣才能將彼此的優勢放到最大。

舉例來說,基層診所醫師診斷時如覺患者有抽血、肺功能檢測或甚至胸腔電腦斷層等精密檢驗需求,可將其轉介到儀器、設備較多的醫院,再將檢驗結果帶回診所供醫師參考;醫院也可在患者病情穩定控制的狀況下,讓患者就近回到便利性高、看診費用較低的社區基層診所,改善並提升看診的品質。

【延伸閱讀】

疫情升溫不用怕 WHO提出「非藥物介入措施」應對

打疫苗出現不良反應 如何通報、申請救濟?一次搞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39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福部食藥署今(19)日公布,「民眾使用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指引」,新冠家用快篩試劑可由醫療器材販賣業者或藥局販售,食藥署提醒;民眾購買時,請確認產品名稱是否有「家用」或包裝是否刊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或輸入等字樣。 食藥署表示,購買時請確認產品名稱是否有「家用」...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127例本土新冠個案,新北市81例最多,其次是台北市30例,新確診未有人感染印度變異病毒,新增20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50至90歲都有慢性史;另外,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明,接種疫苗後死亡個案增加24例,目前只能確認時序關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新北報導】新冠疫苗缺貨,75歲以下者仍無法接種,許多人改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以為2種疫苗都是預防肺炎,應該差不多,亞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翁資閔表示,肺炎鏈球菌疫苗無法抑制對抗新冠病毒,施打後只能降低感染後引發重症的機率。 據媒體報導,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醫師日前建議,民眾如果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異位性皮膚炎屬於慢性發炎性皮膚病,又稱為異位性溼疹,在台灣盛行率介於4.7%到6.7%,且有逐漸增加趨勢。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鄭百珊指出,異位性皮膚炎與遺傳有關,也與其他氣喘、過敏性鼻炎等有關,每位病患臨床表現不同,有些僅四肢屈側出現少許濕疹病灶,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