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他一次無痛性血尿竟已膀胱癌! 醫巧手「小腸變膀胱」保功能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沒有家族史和不良生活習慣,突然出現血尿,竟然已經是癌症!57歲的柯先生,幾個月前就因為出現無痛性血尿,嚇得趕緊到住家旁的醫院就醫,確診是局部侵犯性膀胱腺癌,在醫師巧手下,為能保有排尿功能,透過達文西手術摘除膀胱,再擷取部分小腸重建新膀胱,術後一個月便完全適應新膀胱,生活重回軌道。

收治病人的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游智欽表示,雖然標準治療是全膀胱切除手術,但柯先生非常希望保留膀胱功能,因此,先在他院以傳統手術切除部分膀胱與腫瘤,但手術後的病理報告卻指出膀胱仍有殘存的癌症細胞,若不徹底切除,恐再惡化,這才轉到台北慈濟醫院。

游智欽說,最常見的膀胱癌是泌尿上皮癌,金屬染劑、含砷的地下水是誘發的主要原因,抽菸也會增加4倍罹癌風險;而柯先生所罹患的膀胱腺癌,發生原因不明。以膀胱癌來說,不論組織為何種型態,局部肌肉侵犯性膀胱癌的治療標準就是切除整個膀胱,以免發生癌細胞殘存的情形。

游智欽進一步指出,侵犯性膀胱癌代表至少是第二期的癌症,極少部分病人適合部分切除,主要還是以根除手術為主,除了根除手術,侵犯性膀胱癌在較早期或是身體狀況極差的病人也可以選擇電療加化療治療,但這一類病患仍有3分之1會因癌細胞控制不佳擴散,最後還是需要手術。

以柯先生為例,在膀胱與周邊淋巴完整切除之後,醫師再截取部分小腸,剖開塑成球形,縫到原本膀胱的位置上,取代原有的膀胱功能,就是所謂新膀胱重建。

游智欽指出,尿道跟新膀胱的接口極小,所以用傳統方式重建,考驗醫師眼力,腹腔鏡方式則是考驗技術,要是沒縫好,兩者都可能在術後漏尿或因沾黏造成尿道狹窄、發炎,加上考量他剛透過傳統手術切除部分膀胱,手術部位與周邊組織有沾黏問題,最後選擇達文西手術,先在腹腔周圍開6個微創小洞,伸入器械進行膀胱與淋巴切除手術,再於下腹開一個6公分切口,取出膀胱、淋巴,最後縫上用小腸做的新膀胱,這種做法不但出血量較傳統手術減少一半以上,疼痛感與術後併發症也大幅降低,有助於術後恢復。

台灣一年約有2千名新確診的膀胱癌患者,由於膀胱沒有痛覺,所以病人對初期癌症往往不會察覺,或誤將血尿當作尿道發炎,延誤就醫。游智欽提醒,民眾勿輕忽無痛性血尿,若身體有異狀務必及早就醫,以免造成病況惡化。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清明連假野外一大危險動作恐招「蛇咬」 醫教毒蛇咬傷自救這樣做

熟女眼皮嚴重下垂還大小眼 不是皮膚鬆弛!就醫查出胸腺瘤惹禍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病例單日飆出744例新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93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44例本土個案及189例境外移入(95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值得注意的是,今日新增本土個案數再創今年新高,且比昨551例一...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在台灣,目前每年約有2500人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而俗稱「豬瓣膜」或「牛瓣膜」的生物組織瓣膜,平均使用壽命約為10至15年,一旦年限到了,僅能選擇再次開心手術,但對於上了年紀的高齡患者風險極高,台北榮總今(13)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就針對複雜的瓣膜性心臟病患者,成功...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教育部昨公布停課新制,其中針對無疫苗可打的12歲以下國小學童,一樣比照有疫苗可打的國、高中生放寬,引爆不少家有幼童的家長不滿,甚至怒批教育部是「別人家的孩子死不完」。衛福部長陳時中今(13)日在立法院首度透露,正在洽買5到11歲的兒童疫苗,目前正在與輝瑞、BNT、上海...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資料來源/美國眼科學會(AAO)新冠肺炎的大流行,上班的模式與以往有些不同。許多人表示,雖然是在家辦公,但使用電腦的時間卻更多了,身體開始有些吃不消,像是會有眼睛乾澀、頭痛及乾眼症的情形,擔心可能會對視力造成永久性損害。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整理美國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