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佛系防疫?自然感染獲免疫力? 專家:誤用群體免疫

佛系防疫?自然感染獲免疫力? 專家:誤用群體免疫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佛系防疫惹議!新冠肺炎燒向英國,英國首相日前公開喊話,要民眾做好失去親人的準備,甚至內閣提出爭議的「群體免疫方針」,讓大部分民眾自然感染獲得抗體。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此舉恐讓疫情更加擴散。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李秉穎則稱「荒謬、可笑」,表示只會加速疫情,無法避免死亡,群體免疫只有疫苗這個選項。

何謂群體免疫? 專家這樣說

何謂群體免疫,陳秀熙指出,群體免疫是疫苗保護效果的概念,如果80%人口打疫苗,剩下20%也會受到保護。

李秉穎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讓民眾自染感後,很多人自然會有抗體,形成保護網,其他人不會受到感染,這種故意讓民眾感染的防疫方法,非常荒謬、可笑。因為防疫的目的就是不讓疫情擴散,拖延民眾被感染的時間,等待疫苗出現。「讓民眾自然感染,一定會有重症,甚至死亡,等於是加速感染、疫情擴散,無法避免死亡。」

醫師推測,可能是英國認為在夏天使民眾染病,症狀比較輕微。但並沒有根據,新冠病毒雖然在夏天傳播力會減弱,但致病力不會跟著減弱,還是會有高重症、死亡率。

陳秀熙也提到,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傳染病不同,致死和傳染力高,大部分人口都沒有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年輕人傳染給老人等高風險族群的風險很高,反而造成不當的重症和死亡,甚至擴散至醫療脆弱的國家,是不適當的做法。

他補充,集體免疫是在大流行後,所有人產生自然免疫,下次病毒爆發,就有抗體來對抗病毒,不應該在大流行期間作為防疫措施。

建立群體免疫 疫苗是唯一選項

「建立群體免疫一定是使用弱毒性的疫苗,絕不可能用高致病的病毒。」李秉穎說明,所有病毒感染後,大部分都會產生終生的免疫力,再次感染時,體內抗體會短時再度增強,雖然再次接觸到大量病毒時,還是可能被感染,但症狀通常比第一次輕微。

至於新冠病毒可能再次感染嗎?李秉穎提到,以學理來說,所有冠狀病毒(含SARS)基因即使不斷改變,其致病力和抗原性不會變化太大,對新冠病毒的認知是感染後就不太會再次感染。

等待疫苗研發 醫師坦言今年冬天有難度

目前的防疫策略,是不讓疫情擴散,拖延民眾被感染的時間,等待疫苗出現。不過李秉穎也坦承,疫苗研發至少1-1.5年,且新冠病毒疫苗研發有一些瓶頸待克服,雖然北半球進入夏天,疫情會趨緩,但南半球冬天疫情會加劇,下一季冬天時恐再傳回北半球,因此夏天時必須找到新的防疫措施,並監控南半球疫情發展。

醫師說,冬天前有疫苗有困難,若速度太快,恐犧牲安全性。過去SARS疫苗發現,恐引起肺部變化,不可不慎,必須大規模試驗後才能上市。

【延伸閱讀】

硬皮症奪命主因 肺纖維化最大宗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51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國內流感疫情上升,上周門急診就診人次達7萬多人,新增3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3例死亡,主要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H3N2為主。疾管署提醒,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血痰等流感危險徵兆,最好立即就醫。上周逾7萬人感染流感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周國內類流感門急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國內研究發現國人12大危險因子,包括高血糖、抽菸、高血壓、PM2.5暴露、高鈉及低蔬果飲食、肥胖、缺乏運動、飲酒、B肝、C肝、高血脂,以及嚼食檳榔。國人死亡危險因子排行台灣大學公衛學院與國健署合作,進行「台灣地區歸因於可介入危險因子之主要疾病死亡負擔」,首次發布影響國人...

閱讀詳情 »

彙整編輯/林玫妮、摘自/《不被謠言殺死的50個醫學正解》(池谷敏郎著/時報出版)、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食安問題頻繁,社會大眾漸漸在生活中產生了警覺,什麼該吃、什麼不該吃,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把尺。另一方面,對於「養生」的概念,更發展出了新的一套看法,例如多吃哪些食材對身體有哪些好處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你也有眩暈症困擾嗎?小心罹患中風機率恐大增,在台灣,每年約有70萬人次因暈眩就診,多好發於38至72歲;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主任葉家舟指出,其實若為良性姿態性眩暈、前庭神經炎,及梅尼爾氏症等眩暈病,透過合併半年以上的中醫治療,非但有助於減緩症狀,也能降低未來誘發中風機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