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保護力、心肌炎難兼顧? 李秉穎曝「隔12周」再讓孩子打第二劑風險低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想要保護力、又怕發生心肌炎副作用,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拍板決定恢復讓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之後,又成為家長最頭痛的兩難。究竟該不該讓孩子打第二劑BNT疫苗?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30)日解答,還是建議去打第二劑,因為在第二劑間隔拉長到12周以上後,有助降低心肌炎發生率,打疫苗是利大於弊。

目前能讓12到17歲青少年族群接種的疫苗僅有BNT疫苗,但青少年接種mRNA疫苗比較容易發生心肌炎,尤其第二劑比第一劑風險高,因此,台灣先前一度喊停第二劑的接種,但面對南非新變種病毒「Omicron」威脅,指揮中心已經重新恢復接種。

李秉穎下午出席疫情記者會,向家長喊話,讓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是利大於弊,雖然青少年族群染疫少演變成重症,但校園一向是大規模傳播的可能源頭,一人傳全家,更是社區傳染鏈重要的關鍵,他還是建議青少年要接種第二劑BNT,不過,完全沒有強迫,是自由意願。

李秉穎表示,後續研究已經發現,把第二劑BNT疫苗的接種間隔延長為6到14周,比仿單建議的3周、以及先前國內建議的4周更長時,不僅不會影響保護力,因為新冠疫苗的接種間隔比較久一點,反而抗體會高一點,延長第二劑的接種間隔,不僅不會影響抗體生成性,從加拿大、歐盟跟英國的監測數據來看,也會減少心肌炎發生比率。

李秉穎強調,儘管相關研究及監測並不是嚴謹的對照性研究,不過至少觀察到的數據「暗示」,在第二劑接種間隔延長之後,心肌炎的發生率就減少,像英國也曾暫緩接種,但現在也讓青少年在間隔12周以上後接種了。

李秉穎說,因為有了這些數據,青少年還是應該打第二劑,因為變種病毒不停出現,台灣隨時可能有破口,還是有社區傳染的風險,青少年接種疫苗才能建構群體免疫的保護網。

青少年接種BNT之後,要特別注意有沒有相關的不良反應。李秉穎提醒,台灣觀察發現,不良反應通常在14天之內發生,年輕男生特別要注意,接種後28天內,只要有胸痛壓迫不適、心悸、暈厥、呼吸急促或運動耐受不良,爬個一樓就喘得要死等心肺功能疑似受損症狀,要立即就醫。

照片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最新曝光!青少年打BNT「全台23人爆心肌炎」 1男1女還在住院中

本土連續26天「加零」 單日5境外移入打過BNT、科興、嬌生都擋不住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台灣晚婚晚孕已成趨勢,許多人都知道高齡產婦風險高,寶寶罹患唐氏症機率也較高,事實上,老男人當爸爸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臺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發現,男性在父親生育第1胎時的年齡越大,則孩子受到精神病多基因遺傳風險就越高。 中華民國內政部資料顯示,近20幾年來男女生育年齡越來越晚,以女性為例,民國80年...

閱讀詳情 »

只要在網路輸入「大腸水療、咖啡灌腸」關鍵字,就會出現一連串資訊,其中不乏專業人士掛保證,部分所謂的養生機構也力推這些非醫療灌腸,號稱可以排毒、治療、長壽。醫師提醒,灌腸是1種侵入性的醫療行為,看似簡單,一旦出錯,潛藏致命危機。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陳樞鴻指出,灌腸是指將清水或生理食鹽水灌入...

閱讀詳情 »

全球即將面臨新一波5G超高速行動網路衝擊,對於新一代年輕人來說,除了電腦、電視,就連觸控式智慧型手機跟平板都與生活密不可分。但過度使用容易造成視力損害,「何時能讓孩子接觸3C產品」已成為家長的一大難題。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除了不該讓嬰幼兒接觸3C產品,就連青少年都應設定3C產品的使用界線,才...

閱讀詳情 »

現年50多歲的張先生邁入中年階段,身體機能大不如前,平時已懂得盡量管控飲食習慣,卻因難得春節圍爐心情大好,年節期間酒足飯飽、欲罷不能,還胖了一圈,孰料過完年卻引發嚴重眩暈症,緊急送醫治療。 頭暈的症狀在日常生活很常見,通常感覺頭腦昏昏,並不會伴隨噁心、嘔吐等;然而眩暈來襲時,會感到周遭事物景象天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