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保障癌友用藥安全 生物相似藥需有監測機制

保障癌友用藥安全 生物相似藥需有監測機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生物相似藥適應症外推 療效需觀察

生物相似藥成為癌症治療新選擇,但癌症治療不能出錯,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生物相似藥因為和原廠藥的製程不同、實驗設計也不同,在療效、適應症上沒那麼完善,所以適應症外推是大家比較有疑慮的部分,因為原廠藥在臨床試驗會觀察無病存活期和整體存活期,而且適應症上的每種癌症都要進行臨床試驗,但生物相似藥卻不用,只要證明跟原廠藥相似就可以適用全部的適應症。

生物相似藥具有學名藥的概念,但差別在於學名藥只需要知道化學結構,生物相似藥卻是透過生物科技,利用細胞株產出的藥物,不同的細胞株、不同的製程、環境和保存,都可能影響到療效,而且每家的製程都是機密,在癌症患者使用上,更需要監測療效和安全性。畢竟對癌症病友來說,治療只有一次機會,如果沒治好,惡化速度很快。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則表示,站在癌症病友團體的立場,最關心的就是生物相似藥的療效和安全性,食藥署既然核發藥證,就是認可生物相似藥跟原廠生物製劑無臨床顯著差異,不過癌友還是會擔心,尤其怕療程中被換藥自己卻不知道。

換藥可能影響現有治療 醫護應主動告知病患

台癌也擔心,在醫院體制上,醫師不參與採購,院方也可能因財務考量,生物製劑相對便宜,採購價格具有競爭力,會不會發生轉換藥物情形?如果病患需要長期用藥,可能面臨多次轉換,如何確保藥效的穩定,不損及病患權益會是很大的考驗。同時希望未來醫院進藥也能夠採原廠藥及生物相似藥並存的機制,讓自費的病患可依據自己的財務狀況、偏好等有選擇的機會。

王照元也表示,臨床上患者很難知道自己用的是原廠藥或生物相似藥,因為很多藥物都是注射劑型,在調劑室已經調好,患者也不會拿到藥袋,但是患者有知的權利,醫病也應共享決策模式,所以建議患者是可以直接詢問醫師:「我所使用的藥物是原廠藥或生物相似藥?」以保障自己知的權益。

蔡麗娟也鼓勵病患和醫師充分溝通,主動問醫師自己使用的是原廠藥還是生物相似藥?兩種藥物有何要注意的地方?她也呼籲,若治療過程中有換藥,醫護一定要主動告知病患。她同時建議院方,在登錄藥物時,應該要加上商品名,過去都是登錄學名,但同樣學名的也可能有好幾種藥物,萬一有不良反應不容易追蹤,如果同時登錄商品名和學名,才可以準確地通報藥害或不良反應,所以醫院端要有配套,才有助於藥物後續的監測。

不反對生物相似藥 但須長期監測

王照元表示,站在學會和醫師立場,樂見引進新藥,不反對生物相似藥,但因上市時間不夠長、在癌症治療部分未有完整的監測資料,因此對於適應症外推、製程、療效等會有疑慮,在疑點未澄清前,需要長期觀察,也建議主管單位可以委託學術單位,進行監測、收集生物相似藥的療效、不良反應等,訂定嚴謹的藥物監視計畫及風險管理計畫,確實執行,並蒐集國人real world evidences資料,以確保治療癌症病患長期的用藥療效和安全無虞,同時也可釐清生物相似藥的定位。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日前也發出聲明,基於藥物安全的考量,不建議臨床治療時,直接做兩種藥品的置換(包含生物相似藥物間的互相置換)。特別是當病人對使用中的生物製劑已產生療效反應時,不建議將原本使用中的藥品直接置換為另一種生物相似性藥物;除非,所置換的生物相似性藥物已取得台灣衛生主管機關核准為「可直接置換」的生物相似性藥品,並且在醫師與病人已充份溝通、也獲取病人同意的情形下,才得以置換使用。

蔡麗娟也認為,要有長期追蹤系統,才能確保病患最大權益,尤其在療效和安全性部分必須透過長期追蹤,才能確認跟原廠生物製劑一樣。生物相似藥讓病患有新選擇、健保署也減少支出、減輕醫療費用負擔,未來一定越來越多,但癌症治療追求的是療效穩定,所以病患難免擔心,要有更多真實世界的資料才能讓大家都放心。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77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終於來到俗稱食慾之秋的季節,秋天有很多當季的食材呢~應該有過不管是哪一種都很好吃,一個不小心就吃太多的經驗吧?這樣的秋天味道可是能讓女孩開心且都很營養♡這裡就要來介紹幾種秋天應該要吃的食材給大家⋯⋯♡     消水腫及改善便秘,就吃「水梨」♪ www.jan-agri.com ...

閱讀詳情 »

生命在於運動,堅持鍛煉!! 你有睡不好的困擾嗎?或是長時間的工作造成肩頸痠痛、小腹一圈肥油的問題?「養生氣功3招」,能使血液流通、筋骨舒展,更能有效預防五十肩、解決手腳冰冷,幫­助你一夜好眠! 影片:  1.側拉伸 2.拔骨  3.太極起式   引用來源:you...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68歲的陳阿伯,平日喜歡作手工藝,日前操作機器時不慎被鐵片割傷,割下右手食指一小塊皮肉,就自行放回傷口並簡易包紮;不料,約2星期過後,感到張口困難,並出現吞嚥易嗆咳、頸部僵硬及背部劇痛等症狀,原以為是中風至醫院急診,檢查竟發現感染破傷風,差點丟了性命。 全身性破傷風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每個孩子呱呱墜地後,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但對新手爸媽來說,這個神奇的小生命,何時該接受哪些疫苖注射,早期都只能依賴手冊或俗稱黃卡的記錄,偏偏資訊相當有限,甚至可能因一時忙碌錯過疫苗注射日期,而不知所措。有鑑於此,疾管署與HTC共同開發「萌寶日記」APP,民眾可透過簡單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