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停經多年驚見不明「分泌物」 竟是易被忽略的這婦癌上身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停經後,私密處還不明「漏水」小心婦癌已經侵襲!一名今年61歲女性,早已停經多年,但2年多前突然發覺私密處有褐色分泌物、像是月經來潮的出血情況,且經常流出羊水般的液體,一開始就醫被當作間質性膀胱炎或腸胃疾病,不見改善,直到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中才發覺異常,進一步確診晚期卵巢癌。

確診時該名女子不僅腹部明顯腫脹,腫瘤更占據整個腹部,癌細胞擴散侵犯腸道,事後大嘆總以為只要定期做乳房檢查和子宮頸抹片檢查,就能遠離婦癌威脅,沒想到卻忽略卵巢癌。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教授吳銘芳表示,常見的婦癌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卵巢癌和子宮體癌,其中卵巢癌近35年間發生率逐年增加,成長超過2.5倍,相對於政府及各界大力推廣篩檢而下降的乳癌和子宮頸癌,是應該優先被納入未來婦癌防治的重點之一。

卵巢癌為什麼惡性高?醫師指出主要受限「早期難發現」以及「晚期難治療」等因素,尤其早期症狀不明顯,包括:腹脹、腹痛、易飽足、頻尿或急尿等症狀,易與其他疾病混淆,導致近5成確診時已是晚期。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婦癌科醫師周宏學表示,國外研究發現,晚期卵巢癌患者經手術和化療的標準治療達到完全緩解的狀態後,仍約有7到8成會在1年至1年半左右復發,且隨著更換化療藥物,也會因抗藥性,導致越來越易復發,所幸在近年有了新的標靶藥物加入,才有新選擇。

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和台灣癌症基金會共同呼籲,女性要養成定期做篩檢的習慣,透過乳房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骨盆腔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液中癌症指數檢測等方法,有助早期發現婦癌蹤跡,早期治療。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如果你是還在煩惱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才能讓孩子開心的家長,答案其實很簡單!董氏基金會今(24)日公布一項最新調查結果指出,國小學童中每10個人有7個表示喜歡和父母一起運動、和父母一起運動會讓自己快樂,更有超過一半的學童表示若有父母陪伴會讓自己更想運動。 董氏基金會與...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隨著過年的返台人潮,境外移入個案再見單日「二字頭」數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20例COVID-19移入確定病例;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這也是今年以來的單日次高,春節檢疫專案上路以來的新高,值得注意的是,這20例當中有19例都是突破性感染...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研院P3實驗病毒外洩造成感染,最新懲處出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下午公布,經生物安全專家調查小組會議決定,認定中研院有3大缺失,決定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4條及第69條規定,對中研院進行裁處,從重處以最高罰鍰的15萬元。但陳時中也強調,此次違規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新變種病毒Omicron取代Delta變異株的趨勢也出現在台灣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今(24)日公布過去一周境外移入個案的最新病毒基因定序結果,又新驗出23例的Omicron,羅一鈞不諱言,從國內狀況也看出Omicron有慢慢超越Delta的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