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健保資料庫分析處方箋 平均每600張出現1張用藥異常

健保資料庫分析處方箋 平均每600張出現1張用藥異常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便利、便宜,台灣健保舉世聞名,每年就醫人次眾多,但最新1項研究卻發現,平均每600張處方箋,就有1張用藥異常,影響所及42萬病人,近6成年逾60歲的老病人。


該項研究負責人為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李友專教授,他分析2017年健保資料庫,當年度全台灣醫院門診總共開出3億6千萬張處方箋,但其中約60萬張屬於用藥不恰當。


李友專表示,臨床適應症處方箋組合多達4,000多萬種,「人不是機器、有時難免可能出錯」,如果醫師對某一病患開立的處方實在太罕見,很可能就是不恰當用藥。


舉例來說,該名病患並無罹患精神疾病,但醫師卻開立精神分裂的藥物,這當然這可能是開錯了藥物,或是診斷不全、遺漏所引起,因此,被歸類於涉及不恰當。


進一步分析,在一般「不恰當用藥」中,以腸胃藥、過敏藥及安眠藥最為常見。至於在特殊高警訊藥類中,則以降血壓藥、抗生素及降血糖藥最常被不恰當使用


醫師平均看診時間為3至5分鐘,必須聽病人主訴病情,再研判病因,開立處方,必須一邊想著如何開處方,敲打電腦鍵盤,並一邊回答病人的疑問,這是極為複雜的多工同步作業,難免可能出錯。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師也可能開錯藥物,像是藥名太像,或是系統性問題。許多藥品名稱複雜難記,且看起來很像,可能敲錯1個英文字母,就換成另1種藥物。


此外,有些醫院資訊系統設計不良,常讓醫師找不到想開的藥,為此,北醫大成立醫守科技,希望透過人工智慧來提升用藥安全與品質,也就是利用人工智慧AI搭配大數據,參考以前各類病患用藥情形,找出可能犯錯的模式。


至於患者部分,李友專建議,就醫時如對藥物有所疑問,一定立即提問,拿到藥袋之後,應該核對藥品,並了解藥物的適應症,是否符合自身病情。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中醫美顏針調理五臟六腑 從裡到外喚醒美肌
▸提升胰臟癌存活率 再生緣與彰基啟動臨床NK細胞療法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今天,都市人的腸道正承受著宿便帶來的壓力。有實驗數據表明,從腸道內清除宿便後體重可以下降1~15公斤。宿便裡那麼多的毒素侵蝕著腸道,對健康的危害可想而知。宿便之形成:情景1:整天埋首在空調房狹小隔斷裡的白領,下班後的餐飲成了最頭疼的事兒。如今,香辣肉食、香辣小龍蝦的滋味,讓白領垂誕欲滴,欲罷不能。分...

閱讀詳情 »

以為自己只是單純胃痛,沒想到竟是罕見的小腸癌,動完小腸癌手術,醫生卻告知─淋巴也有腫瘤?!“本以為動完這次的手術就沒事,沒想到世界整個改變了……”先後面對離婚、積蓄被好友騙光、罹患癌症等困境......聽起來像是電視劇裡才有的情節,卻在現實人生當...

閱讀詳情 »

醫學專家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除去心理因素的原因,某些反覆呈現的噩夢確實具有預兆疾病的作用。 從病理學的角度看,許多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在潛伏期間症狀並不明顯。特別是在白天人們的大腦活動頻繁、腦細胞十分興奮的情況下,更是難以覺察到體內潛在性病變的微弱異常刺激信號。因此,身體只有通過夢境來提示我們。睡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