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偽娘不是病! 研究:大腦結構不同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愛美是女人的天性,然而不少男性也喜歡把自己裝扮成女性的模樣,戴上假髮、畫上大濃妝、再穿上美麗的衣裳,從外觀上看,實在很難讓人分辨出他們真正的性別。社會對「偽娘」往往會有刻板印象,但現在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變性慾症者」的大腦結構和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

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謝仁俊教授指出,透過功能性神經連結磁振造影技術,發現變性慾症者腦內負責掌控性別表徵、性行為、社交功能和自我意象表徵的神經結構,與一般人迥異;且觀看情色影片時,心理及大腦的反應,也和一般人不同。

醫學上將這些有性別認同障礙的症狀稱為「變性慾症」,典型特徵有像是強烈希望自己具有異性身體性特徵、覺得自己是異性、認為自己有異性的情感和反應等等,而這些想法大部分從兒童時期就已經有了,且臨床顯示,男性較女性多,在台灣平均每10萬名男性就有9位認為自己是女生。

台北榮總復健精神科李鶯喬醫師表示,台灣第一個性別重建手術在1988年。不過,為了避免術後反悔,變性慾症者要做變性手術,得經過嚴謹的流程確認,包含法定年齡必須滿20歲,經2年賀爾蒙治療,以異性角色生活成功適應後,再經由兩家不同醫院的精神科醫師開診斷書,才有資格進行重建手術。

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可以證明,變性慾症者的大腦構造到底是先天影響還是後天造成,但不可否認,變性慾症者因大腦結構的不同,的確受到社會輿論和異樣的眼光對待,不少人因此罹患憂鬱症。謝仁俊醫師強調,希望能透過研究的結果,讓大家對變性慾症者有進一步的認識,對變性慾症者有多一點了解和關心。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1570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晚間8時發布新聞稿表示,衛生福利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專家會議於今日下午召開,會中針對6至11歲兒童COVID-19疫苗接種、青少年族群(12至17歲)追加劑接種、第2次追加劑接種等議題進行討論,經評估疫苗安全性、有效...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32歲陳泓瑞是實習醫師,也是1位中度血友病患者回想起小時常跌倒,每次撞到手肘、腳踝、膝蓋等部位,就容易瘀青;運動或跑步後,就覺不舒服,高中時甚至關節腔內出血,透過施打凝血因子緩解疼痛,並養成運動習慣,強化肌肉強化、保護關節,學習與疾病共存。 血友病是遺傳性凝血障礙疾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對於許多年輕女性來說,與另一半共組美滿家庭是從小到大的夢想,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也不例外。然而,她在新婚剛滿三個月時,偶然發現乳房內有一塊會滑動的小腫塊,當下立即上網搜尋,但眾說紛紜,有人說「可能是乳癌」,也有人說「會滑動的代表沒事」,腦袋亂紛紛的她以最快的速度安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C產品人手一支,加上疫情影響,線上會議開不停,有時會感到眼睛乾澀、看不清楚(眼睛疲勞),甚至兔子眼(紅眼睛)。目前已有許多眼用藥品可以改善、緩解眼睛的不適,但你選對了嗎? 維生素B12、B6 舒緩睫狀肌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藥劑科藥師賴妘薇表示,氯化鈉、玻尿酸或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