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台票選5大類「最挑食物」 竟是「它們」坐穩寶座

全台票選5大類「最挑食物」 竟是「它們」坐穩寶座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由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發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聯合主辦,首次以營養觀點設計的六大類「食物明星賽」網路票選活動,吸引全台超過17萬人次投票。民眾依個人喜好投給最愛吃與最少吃(挑食)食物,今票選結果出爐,由高麗菜、白米飯、香蕉、鮮乳、豆腐、核桃奪下六大類國人最愛吃食物榜首,大蒜、油條、榴槤則是國人最挑食的蔬菜、全榖雜糧、水果類食物。基金會藉此檢視民眾日常營養攝取與潛藏健康風險,並利用「我的餐盤 我的健康色」概念學習六大類食物應攝取份量與營養價值。

「食物明星賽」票選結果出爐,對照國人潛在健康風險,喚起均衡飲食意識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今年攜手國民健康署、農糧署舉辦「食物明星賽」網路票選活動,透過民眾在選擇最愛吃與最少吃(挑食)的食物同時,也能強化認識六大類食物,檢視自身飲食習慣與營養攝取狀況。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糖尿病專家許惠恒教授表示,若民眾能將缺乏的食物種類及營養素吃足,對維持健康、預防代謝症候群與慢性病都將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疫情升溫的此時更需要充足的營養與體力來因應。

國健署吳昭軍署長也說明「我的餐盤」是將食物類別圖像化,再輔以份量概念,幫助民眾更容易做到飲食均衡。此次食物明星賽投票結果中,鮮乳奪下六館中票數最高的人氣榜首,顯示民眾對於乳品類攝取的意識高,提醒民眾除了早上一杯奶,養成習慣於下午或晚上再補足第二杯奶更重要,或可將牛奶入菜增加攝取量,才有助於骨骼保養。若有乳糖不耐症,優酪乳或優格都是很好的替代品,再輔以傳統豆腐、豆干即可補足所需鈣質。

此外,國民營養調查也顯示國人蔬果攝取不足,使得身體所需膳食纖維、維生素也不足,不利於消化道、血脂、血糖相關疾病防治,因此國健署吳署長、農糧署蘇茂祥副署長皆鼓勵民眾不挑食,不但蔬果要吃足,也要多攝取全榖及未精製雜糧,除非有高血糖問題之民眾才須注意水果攝取。

食物多樣化與提升特定種類份量 預防代謝症候群與三高

台灣三高慢性病、代謝症候群、慢性腎臟病等慢性疾病盛行率高,依據上述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19歲以上成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為30%,且隨年齡上升逐漸增加。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常務董事、國內公衛營養專家、中研院特聘研究員潘文涵教授說明,對於最少吃(挑食)的食物,建議民眾找到更合適的烹調方式,如特殊氣味的大蒜含可抗氧化的硫化物大蒜素,是調味好幫手;含有花青素的紅鳳菜則可搭配薑絲與麻油炒軟,風味更好也就願意多吃。

另,潘文涵教授也表示均衡六大類後再加重特定種類份量的特定飲食法,其實可預防疾病。國際上有名的得舒飲食(DASH Diet) ,便是於均衡六大類外再加重乳品與蔬果的攝取,因蛋白質中的胺基酸有助於降血壓,加上高膳食纖維、鈣、鉀、鎂等同於降血壓藥物效果。
地中海飲食則是加重全榖雜糧類、以白肉取代紅肉、多魚、多蔬果再加上橄欖油與堅果種子攝取,搭配紅酒,以高植物多酚及植化素,搭配不飽和脂肪酸帶來的抗發炎效果,可維持心血管健康。

前述二者飲食法的前提都是要吃足建議份量才能產生疾病防治效果。至於面對國內急遽升溫的疫情,潘教授表示國外有研究 顯示,相較於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足夠的人,維生素D缺乏者其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增加77%,可能與補充維生素D可增強免疫力並減少發炎反應有關,近兩年應用於疫情間的臨床研究 數據更證實其有輔助治療新冠肺炎痊癒的功效。

遵守六大類食物營養份量原則 均衡飲食疾病預防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為了讓全國民眾學習均衡飲食、營養份數原則,於2021年起推廣「我的餐盤 我的健康色」公益營養教育活動,六大類食物以圖像底色結合該類別營養功能,化為六個趣味的健康色:「能量黃」(全穀雜糧類)、「增肌紅」(豆魚蛋肉類)、「順暢綠」(蔬菜類)、「光采橘」(水果類)、「骨懂藍」(乳品類)、「護心棕」(堅果種子類)。
全台票選5大類「最挑食物」 竟是「它們」坐穩寶座

【延伸閱讀】

挑食者有福啦! 「這些食材」找對營養素一樣健康滿分

你會挑食嗎?營養師:你不愛吃的「7種菜」其實超營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57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東北季風報到,天氣慢慢轉涼,對於退化性關節炎或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感受一定比別人深刻,這邊酸、那邊痛,身體好像比氣象台還要準確,究竟是為什麼呢?溫度下降使關節潤滑效果差 導致僵硬疼痛有科學證據指出,氣候的改變可能真的與關節痛有關,比如說氣壓變化、日夜常短變化、生物時鐘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中報導】60歲的王先生在鐵工廠工作約30年,長期彎腰、搬重物,造成腰椎慢慢難以負荷,不只彎腰會痛、雙側下肢痠又 麻,睡到半夜還會抽筋,甚至嚴重到無法工作。 在嘗試保守治療約3年仍未見效果,經朋友介紹至醫院檢查後醫師發現除了骨刺,王先生還有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壓迫。後來透過微創脊...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民國81年學,83歲的母親與肝癌奮鬥多年之後離開人間,長她2歲的父親由爽朗健談的退休企業家慢慢變為落落寡歡離群索居的孤獨老人,之後他周圍老友一個個消失的孤寂無奈,更使身為子女的我們深深感受到鰥寡孤獨是老人最難忍受的考驗。 好不容易等到我們家老二如願進入與老大同一所大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師啊,我最近睡不好!」眼前的婦人年約50出頭,一進診間,甫坐下便急切地拋出這樣的困擾,似乎想用最短的時間訴說著1個多月來經歷的一切,再用最快的速度離開醫院。疫情下的精神科診間,來訪的常是無法返鄉見家人卻慶幸減少家庭衝突的遊子、困擾需長時間在家相處的夫妻,或保持距離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