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後疫情時代,如何調適身心狀態? 精神科醫教你如何帶著焦慮前進

後疫情時代,如何調適身心狀態? 精神科醫教你如何帶著焦慮前進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師啊,我最近睡不好!」眼前的婦人年約50出頭,一進診間,甫坐下便急切地拋出這樣的困擾,似乎想用最短的時間訴說著1個多月來經歷的一切,再用最快的速度離開醫院。疫情下的精神科診間,來訪的常是無法返鄉見家人卻慶幸減少家庭衝突的遊子、困擾需長時間在家相處的夫妻,或保持距離見不到面的戀人;可見你我的生活都受到了不一樣的衝擊。

後疫情生活充滿變化 聽聽自己內心聲音

內湖國泰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季衡表示,疫情在大家一起努力下逐漸趨緩,解除警戒與否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你我彷彿在問:生活如何過下去。我們能否回歸過往的日常?生活似乎與病毒切割不開了,怎麼辦?充滿變化和未知的後疫情生活,不妨留些時間坐下來好好談談最近的自己。

防疫新生活 這樣做撫平不安情緒

伴隨疫情期間紛沓而來的身心壓力,蔡季衡主治醫師建議,可以保持規律生活,飲食均衡,透過遠距視訊經常與家人朋友保持聯絡,並培養居家興趣如:烘焙、植栽、繪畫或居家運動等,緩解過度焦慮及緊張情緒,如焦慮不安情緒持續惡化已影響日常生活及睡眠或出現負面想法,應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幫助平穩身心不安情緒。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如何進行?

因希望緩解不安焦慮感,通常心理治療為每週固定時間碰面。一開始可能1週1 次,考量治療深度,也可安排1週多次的見面。每次會談約40至50分鐘,在會談中可以談任何你想說的事情或治療當下腦中想的事情,即使是瑣碎不清或天馬行空的念頭都可以試著說說看和治療師討論。

傳統精神分析師不愛說話 透過聆聽了解你

蔡季衡主治醫師分享,傳統精神分析師總是給人沈默及有距離感的印象,事實上的確,治療師在分析中可能不會說太多的話,但這是希望有時間可以專心聆聽及思索你的話,更進一步暸解你,透過這樣的過程,你也可以更瞭解自己。

【延伸閱讀】

面對疫情,如何調適身心? 專家教你抗壓「五大裝備」

求職碰壁焦慮倍增 6招自救方法舒壓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6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40歲的邱太太,2年前發現頸部腫塊,但不痛、不癢,皮膚外觀也無異常現象,拖了半年才就醫,檢查確診罹患甲狀腺癌第2期;雖然接受高劑量碘131治療,但回診又發現罹患肺癌、淋巴癌,當治療陷入瓶頸之際,輾轉到日本接受免疫細胞療法,目前病情穩定控制。同時罹患2種癌症 面臨治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同工不同酬蠟燭多頭燒 職業婦女憂鬱焦慮症狀多工作內容相同,待遇卻總比男同事差,身為職業女性的妳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女性的社會角色多重,兼顧工作與家庭卻難獲支持與諒解,加上社會普遍仍賦予女性傳統「相夫教子」的職責,社會壓力與不平等待遇下,女性憂鬱、焦慮症狀普遍較男性比例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年約70歲阿嬤患有退化性關節炎,過去曾中風,必須規律服用阿斯匹靈這類抗血小板藥物,有一次,她因關節劇烈疼痛,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沒想到阿斯匹靈與「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同時服用,竟讓阿嬤出現嚴重胃潰瘍,甚至解黑便、貧血、頭暈送急診。對於上述這樣的情況,國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工作壓力加上長期熬夜,日夜顛倒的作息、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會導致女人的肌膚狀況惡化,皺紋、暗沉、黑斑很容易出現,甚至皮膚下垂、鬆垮的情形,都會更加明顯。戲劇一姊梁佑南就曾在臉書大方分享自己的保養秘訣,定期施打4D皮秒雷射,讓她的肌膚在熬夜拍戲與厚重彩妝的荼毒下,都能在鏡頭...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