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球第一份! 心臟學會攜醫界共同頒布治病新指引

全球第一份! 心臟學會攜醫界共同頒布治病新指引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

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 用藥治療達共識

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根據最新統計,罹患糖尿病總人數約有221萬人 ,第二型糖尿病人數更佔了九成之多。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多數病患死於包含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併發症。因此,糖尿病學會與心臟學會共同發布了全世界第一份針對「糖尿病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共識,提供血糖治療目標及未來的用藥指引。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主任委員江晨恩表示,過去全世界的準則針對不同疾病分類,並未定出詳細治療步驟、用藥程序與跟治療目標。針對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這兩個疾病常見的各個情況,包括腦中風、高血壓、心衰竭等等,羅列出用藥先後次序,同時清楚列明治療目標,可作為臨床醫師的參考指標。

新型藥物更進步 血糖、心血管一起顧

過去治療糖尿病及預防慢性併發症主要以降血糖、控制血壓和膽固醇為目標,但有些藥物有增加心血管病變的疑慮,加上許多患者服藥順從度低,擅自停藥更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近十年來,多種新型降血糖藥物推出,經研究證實,除了能降血糖,更能有效減少心血管事件發生。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許惠恒說,新藥物降血糖沒有副作用,還能減少心肌梗塞,還有降糖以外的其他效果,如:減肥、降體重、降血壓、利水、利鈉、減少心衰竭風險等。

急性心肌梗塞指引 服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勿亂停

同時,心臟學會也與醫界共同發布「急性心肌梗塞新指引」,包含新一代抗血小板藥物、加強心臟功能的藥物等使用方式,讓醫療團隊能更有效進行正確診斷及治療。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表示,病人在醫病關係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為他們必須服用醫師處方的藥物,包括兩種抗血小板、加強心臟功能、降膽固醇、交感神經抑制的藥物等,因此有這樣的治療指引提供急診科及心臟科醫師參考。

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李貽恆教授指出,多數患者在心肌梗塞後,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的時間,大概只有八個多月,離國際標準十二個月還有相當的距離。因此,鼓勵醫師還有病人能夠服膺順從性,把雙重抗血小板藥物用滿十二個月,對病人的預後會有重大的幫忙。

中壯年心肌梗塞逐年增 遵從醫囑服藥預防

最新研究指出,急性心肌梗塞在中壯年人士發病機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但不論是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近年來的醫療目標都以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為目標。醫師呼籲,如果發生嚴重不適症狀,還是建議透過119系統早期尋求專科醫師協助,並重視服藥醫囑,為慢性疾病隱形殺手做好萬全準備。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12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3歲的曾先生,因眼睛紅、畏光及六年之間反覆發生的眼壓升高,導致視力近乎失明(僅在眼前15公分處可辨識手動)。就醫後,在接受青光眼眼藥水控制眼壓,並由病灶判斷疑似為病毒性葡萄膜炎,當機立斷,抽取病患眼球內之房水檢驗出巨細胞病毒之去氧核糖核酸,證實為巨細胞病毒之葡萄膜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許多人都知道中風將引發肢體癱瘓,臉歪嘴斜,研究發現,中風也與失智息息相關,如重複中風,則失智症發生率高達41.3%,國衛院研究發現,血漿中D型胺基酸氧化酶濃度高低,可作為預知生物標記,如果濃度較高,則中風後失智風險也較高。 臨床證實,中風是血管性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結直腸癌已連續12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每年新增病人有1萬6000多人,末期病人約占20%!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指出,發生遠端轉移是導致死亡的主因,為了提高治療成效,高醫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結合全國9家醫學中心進行一項發起人研究計畫,利用治療前給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貼片型腋溫量測器可用於居家嬰幼兒、老人照護或發燒等監測時,當受測者處於休息或睡眠時,能長時間連續測量體溫變化,以方便紀錄及追蹤。食藥署表示,貼片型腋溫量測器是將感測貼片,由醫療用雙面膠將其黏貼於受測者腋下,以接收溫度傳導,確定讀取受測者體溫後,只要將貼片插回主機座,就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