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盲眼疾者看見了 人工電子眼帶來光明

全盲眼疾者看見了 人工電子眼帶來光明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30歲左先生是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病患,原本僅視野部份缺損及夜盲,5年前視力急驟下降,到最後完全失去視力,也失去了工作能力,甚至從未看過自己剛出生的兒子。接受了電子眼植入手術後5個多月,他已可以看見公車,也可自行過馬路。更重要的是,終於可以看見2歲的兒子,圓了最大心願。

遺傳變異眼疾 恐全盲失能

色素性視網膜失養症是遺傳性基因變異所導致的疾病,流行率約為1/4000,台灣病患數約8000至10,000人。病人最初會出現夜盲與視野萎縮的症狀,因為視網膜不能再生,一旦受損就無法恢復,最終多因視力受損嚴重而至全盲,成為重度殘障,生活失能。

遺傳眼疾不可治 人工電子眼突破

在電子眼技術發展之前,此病無法可治,連延緩惡化都沒有辦法。人工電子眼是取代視網膜感光功能的電子儀器,為近年人機醫材領域的重大突破。其原理是將矩陣排列的刺激電極,植入眼球內部,貼附於視網膜黃斑部,與視網膜傳遞神經纖維相接觸;另外患者鏡框上的攝影機會能取得影像,採用類悠遊卡式的非接觸訊號傳遞,將影像訊號無線傳送至眼內電子元件,再經由未萎縮的視神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

植入人工電子眼 96%患者可視物

根據長庚眼科電子眼團隊的研究,接受人工電子眼植入手術患者,約96%患者術後可見特別形狀的物體,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型等;約60%患者可見約10公尺距離的物體,並可朝目標物行走及執行日常動作,如精準走向10公尺遠的門並開門。雖無法達到正常人視力,但對於日常生活需求,例如吃飯時可見刀叉或行走時躲避燈柱等,已有極大助益。

視網膜病變有徵兆 有異速就醫

林口長庚醫院指出,視網膜出現病變,會有很多初期症狀,如果出現視力下降、視野缺損、視物扭曲或是飛蚊症等,都是視網膜病變的警示,民眾有家族史、近視、職業必須注視強光或高熱物體等,更要注意眼睛的保養。民眾應固定至眼科檢查,少吃油炸高脂食物,適度的補充黃色、綠色、橘色蔬菜,其中含有的葉黃素是黃斑部色素的成份基礎,但仍須常常自我檢查,有症狀儘快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78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長期處於腦疲累狀態,不僅身心無法好好放鬆,也可能使疾病找上門,但為何容易出現腦疲累呢,其實與個性息息相關;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同時也是韓國腦科學權威專家的李時炯指出,雖精神科的診斷基準上,並沒有所謂特別容易腦疲勞的個性,但根據臨床經驗,仍有幾種個性類型的人比一般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詹舒婷/宜蘭報導】宜蘭1名25歲的上班族,因眼睛常出現異物感影響日常生活,就醫檢查後發現是「乾眼症」。她遵循醫囑,於每日居家進行雙眼熱敷、調整閱讀習慣與時間,並輔以藥物治療,目前不適症狀已明顯改善。   隨著3C產品的使用率提高,乾眼症的罹患率也愈來愈普及。羅東博愛醫院眼科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34歲王小姐,因甲狀腺亢進合併甲狀腺腫大,長期接受口服藥物治療,雖沒有明顯的凸眼病變,但仍有脖子粗大、起伏不定的甲狀腺功能等困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赴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檢查,內分泌新陳代謝內科醫師姜和均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工具『甲狀腺機能亢進的治療選擇』,幫助...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為何蠑螈、斑馬魚等脊索動物能夠具備強大的再生能力,即使身體少了一截仍可在修復後存活下來,最近中央研究院破解了這個謎團,原來經由調控特定基因的活性,可以改寫「再生記憶」,進而讓斑馬魚新生的尾鰭出現不同的大小和形狀。   這是科學家首次證實再生記憶可以被改寫,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