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積勞成疾! 有這種傾向者 易出現腦疲累

積勞成疾 有這種傾向者 易出現腦疲累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長期處於腦疲累狀態,不僅身心無法好好放鬆,也可能使疾病找上門,但為何容易出現腦疲累呢,其實與個性息息相關;耶魯大學神經與精神學博士,同時也是韓國腦科學權威專家的李時炯指出,雖精神科的診斷基準上,並沒有所謂特別容易腦疲勞的個性,但根據臨床經驗,仍有幾種個性類型的人比一般人較容易感到疲勞,也就是有所謂的「執著傾向」。

做事情不輕易罷休 恐易累積疲勞

像習慣開始做某件事時,就要做到底才罷休,且做完之前都不願休息,或是一想到某件事情就會忍不住一直想下去,又有「思考疲勞」說法;李時炯博士表示,其實這是受到外部刺激的同時,又使自己陷入腦疲勞的行為,此個性並非不好,因為這類型的人面對工作往往非常認真,且也常受到大家信賴,但卻也可能使自己容易受到腦疲勞之苦。

突然開始運動 埋下腦疲累危險因子

除了個性可能成為腦疲勞的成因之一,錯誤的生活習慣也恐埋下加重腦疲勞的危險因子;李時炯博士舉例,像平時完全不運動者,若突然開始運動,沒有循序漸進,不僅容易使身體受傷,從腦科學角度來看,當交感神經過度運作時,腦會需要大量能量,因而增加耗氧量,當活性氧快速增加時,細胞內的粒線體和微血管也會跟著受損,嚴重時就會影響健康。

反覆做同樣事情 易使腦神經機能下降

李時炯博士進一步解釋,若反覆做同樣的事情也可能使腦疲勞出現訊號,主要因腦部一直使用同一條迴路,當資訊傳達的閾上升,腦神經機能就會開始下降,導致無法再以相同的刺激量正常傳達資訊,換句話說,這時若能改做其他事情,就能使腦部使用其他迴路,幫助減緩疲勞,使做事更有效率。

把握義務睡眠 消除疲勞最佳效果

此外,習慣工作到很晚者也容易有腦部疲勞問題,主要因人的副交感神經了晚上會占優勢,身體會減少分泌所有的活性激素,這時若再去做交感神經占優勢的事,效率自然會下降;李時炯博士解釋,因此應把握晚上11點到凌晨2點之間睡覺,在這個時段入睡後的最初90分鐘又被稱為「義務睡眠」,這時能取得最深度的睡眠,使消除疲勞達到最佳效果。

改善錯誤生活習慣 遠離腦疲勞

錯誤的生活習慣還包括被時間追著跑的工作習慣、 不規律且毫無節制的生活習慣、 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 錯誤的休閒生活、 使我們步入毀滅的聚餐文化以及晚上喝咖啡等;李時炯博士呼籲,為了腦的健康,不管做什麼事情,我們都應適度節制且平衡生活,千萬不要無視身體所發出的警告信號,從改善錯誤生活習慣開始,減少腦疲勞找上門。

(內容摘自:《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11年腦科學實證,8種簡易實踐法,改變生活小習慣,終結疲勞、提升腦力,成為高效工作者》作者:李時炯/高寶書版)

【延伸閱讀】

腹瀉、便祕好苦惱 藥師教你吃益生菌

準人妻脖硬塊腫大 經口甲狀腺手術助成最美新娘

輔仁大學舉辦友信影展 醫病關懷播種醫療學子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19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無形中累積不少壓力,長期下來易出現睡不好的問題,連帶影響白天工作表現。1名48歲的蔡姓高階主管長年在各國出差,時差加上工作壓力大,常難以入睡,睡眠品質每況愈下,因此影響白天精神與體力,須仰賴重度咖啡因來提神,但晚上又面臨睡眠問題,惡性循環下疲憊感始...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第28期的疫苗預約在今(24)日進入第2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從開始預約至今約有11.6萬人預約。本次提供76萬疫苗量能,莫德納有65萬劑,而預約者也是以莫德納為最多,有11萬人預約。 ▲第28期疫苗預約情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有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國內COVID-19疫苗第三劑追加劑接種率已突破4成,朝5成邁進。究竟追加劑的效果如何呢?林口長庚醫院發表國內第一份COVID-19疫苗追加劑接種研究成果,總計招募340位受試者,發現不論是使用哪一種廠牌的疫苗當追加劑,皆可有效提升受試者體內抗體生成效果,也更能有效對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21歲陳先生,3年前自越南來台工作,去年健檢時發現胸部X光異常,後來呼吸越來越不順,走路也開始會喘,至外院檢查確認罹患罕見肺疾「蘭格罕細胞組織球增生症」,造成雙側肺臟嚴重受損而導致雙側氣胸,接受雙側胸腔鏡手術後症狀雖有改善,但因肺臟破壞太嚴重,需使用高流量的氧氣及持續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