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全臺高溫警報! 3招預防熱傷害

全臺高溫警報! 3招預防熱傷害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高溫炎熱的天氣,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嬰幼童、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過重者等6大高危險族群,更應避免曝曬於高溫之下,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防熱傷害要訣1:保持涼爽

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室內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量;儘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若家中沒有空調,建議於高溫時至有空調設備的公共場所避暑;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密閉、停泊的車內。

防熱傷害要訣2:補充水分

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且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但若醫囑限制少量者,應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該喝多少水量為宜;戶外工作者或運動者應每小時補充2~4杯(1杯為240cc)白開水,並避免菸酒;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份的飲料,以避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

防熱傷害要訣3:提高警覺

檢查居家及工作場所空調相關設備,是否正常運作;於室內擺放溫度計,隨時監測室內溫度,並隨時注意氣象局發布的天氣預報,選擇氣溫較低的日期安排戶外活動;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

國民健康署提醒當發現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768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近期有藝人因「主動脈剝離」導致血管堵塞,驟逝於家中浴室,令人感到不捨與惋惜,但也因此讓民眾開始注視心血管問題與預防。心臟基金會黃瑞仁執行長指出,主動脈剝離有9成都是高血壓引起,高血壓的併發症容易在腦部造成腦血管破裂、腦出血,在心臟則易造成心肌梗塞,對主動脈最大的危險就...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孩子在幼兒園中,近視率就有10至20%,步入國小開始接觸課業後,近視度數每年以75至100度向上攀升,曾有1名國小6年級孩童近視高達800度,確診視網膜剝離,有相當高的失明風險。眼科醫師提醒,台灣環境就像近視培養皿,家長用3C產品當保母、過早讓孩子學識字等才藝,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70歲許姓阿嬤,日前因為騎腳踏車上街買菜,在路上發生車禍,送醫後發現腦震盪、鎖骨、肱骨及臉部皆有骨折之情形,而且肺部挫傷,疼痛難耐;經住院治療,並安排隱痕復位手術,術後恢復狀態良好且幾乎看不到疤痕。顏面骨折缺陷 影響日後生活針對患者的臉部多處骨折,南投醫院整形外科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追求健康飲食,但究竟該如何吃才是最適當的呢?國民健康署指出,建構肌肉與器官原料的蛋白質,每天都得適量攝取,不僅能幫助修補且建造身體組織,且參與許多免疫、代謝相關酵素的作用,是人體必須的營養素之一,建議民眾可從豆魚蛋肉類攝取到足夠的蛋白質來源。每日攝取豆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