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再誤會膽固醇!膽固醇≠壞東西,竟是荷爾蒙、維生素D原料

提到膽固醇,多數人第一時間多會直覺認為,膽固醇是「壞東西」,避之唯恐不及。但營養專家表示,膽固醇並非真的這麼十惡不赦!事實上,膽固醇在人體內更扮演了轉化成荷爾蒙、維生素D的重要角色。民眾真正要注意的是,預防膽固醇受到外界氧化壓力影響而變性,變成壞(氧化性)膽固醇,進而影響心血管健康才是!

別再誤會膽固醇!膽固醇≠壞東西,竟是荷爾蒙 維生素D原料

膽固醇不完全是吃來的 8成是人體自行形成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王進崑表示,過去提到膽固醇,多數民眾都以為膽固醇是吃來的。但近來研究發現,人體內高達8成的膽固醇,其實都是肝臟自行形成,只有2成左右是從食物中獲得。而導致某些人體內膽固醇含量偏高的原因,則與自身的基因遺傳表現有關難以改變。

除了膽固醇不是吃來的,是人體自行生成外,更顛覆我們傳統觀念的是,膽固醇並非完全對人體有害!事實上,膽固醇不光是存在血液中的「血脂肪」,其還是構成細胞膜的主要成分;同時更是人體合成荷爾蒙、維生素D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所以民眾不用談膽固醇就色變。

別再誤會膽固醇!膽固醇≠壞東西,竟是荷爾蒙 維生素D原料

其實人體內的膽固醇又可分為,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及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種。

膽固醇也有好壞 搞懂成因對症改善,心血管疾病不上身

王進崑教授指出,其實人體內的膽固醇又可分為,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以及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種。而其中對人體心血管健康有害的,正是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旦人體內壞膽固醇比例過高,便會誘發發炎反應產生,增加心血管負擔,而使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提升。

王進崑教授指出,壞膽固醇因外來氧化壓力,造成膽固醇氧化變性而造成身體傷害。因此,想要預防壞膽固醇作亂,積極抗氧化、避免自由基生成、杜絕體內發炎反應產生非常重要!

別再誤會膽固醇!膽固醇≠壞東西,竟是荷爾蒙 維生素D原料

想要有效抗氧化、抗發炎,避免壞的氧化膽固醇生成,維持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果更是日常保健關鍵。

杜絕壞膽固醇作怪!先吃對抗氧化、抗發炎食物

不過,想要有效抗氧化、抗發炎,避免壞的氧化膽固醇生成,到底該怎麼做才對呢?王進崑教授指出,除了養成不菸不酒、規律運動、不熬夜的生活習慣,以及減少飽和脂肪酸的攝取外;維持均衡飲食、多吃新鮮蔬果更是日常保健關鍵。尤其是,下列富含天然植化素、膳食纖維成分的食物,就是很好的補給選擇。

◆藻類:綠藻、褐藻等藻類,含有豐富膳食纖維、Omeage3不飽和脂肪酸,有利降低壞膽固醇、幫助抗發炎。另外,綠藻中的豐富葉綠素也有輔助清除體內自由基的作用。

◆茶類:茶飲中的兒茶素、茶多酚等成分,不僅有抗發炎、防止膽固醇氧化之效,更有助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三酸甘油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濃度。不同發酵程度的茶,如紅茶、烏龍茶、綠茶含有茶多酚相關的成分,建議民眾如果想要調降血膽固醇,平時可以飲用各種茶飲。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2/614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醫師指出,許多患者因對發炎性腸道疾病認知不足,常誤以為是大腸急躁症、腸胃炎或痔瘡,甚至有不少患者拖了一年才就醫確診。到底該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呢?台大醫院內科部凃佳宏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可不只是廣告台詞;據統計,國內平均每46.5分鐘就發生1例肝癌,每年約有1萬多人死於肝病。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強調,預防肝癌發生就要避免得到肝炎,B肝帶原者發生肝癌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00倍,而抽血檢驗B、C肝,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醫療科技的進步,使得癌症治療已有如慢性病般,可以獲得很好的控制;然而,癌症治療時往往會產生掉髮、皮膚炎、甲溝炎及口腔黏膜炎等副作用,致使癌友們非常不舒服,甚至會想要放棄治療;台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金瑤表示,雖然目前沒有傳統藥物可以治療,但正確的使用護理產品可以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多數糖尿病患者有迷思,認為打針很麻煩,甚至覺得病情嚴重才需要打針,患者往往因此拒絕接受針劑治療,導致病情有所延誤。大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陳品汎表示,糖尿病傳統治療方式是先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若無法穩定血糖,才建議患者採取針劑治療。但隨著醫療進步及臨床研究經驗,建議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