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別再說「智齒」無用! 3D列印輔助自體植牙成功率大增

▲3D列印輔助自體植牙,牙齒穩固隱憂少。(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別再說「智齒」無用,缺牙時可是自體牙齒移植的好來源,尤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24)日發表最新運用3D列印技術輔助牙齒自體移植的技術,在移植前,透過3D列印複製,可一比一修整出預計植入空間,避免過去先拔牙再種入的等待過程,可大幅保留細胞活性,提高成功率至95%。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口腔顎面外科主治醫師顏明良表示,自體牙齒移植是老技術,有植牙需求的病人除了傳統假牙植牙,也可選擇用自己的牙齒進行自體移植,藉由改變牙齒的位置,讓原來功能性低的牙齒發揮大效用,像是很多人習慣除之而後快的智齒就是捐贈齒很好的來源之一。

傳統自體牙齒移植成功率大約70%到90%,而有了3D列印技術輔助之後,根據統計,自體牙齒移植成功率可進一步達到95%。

顏明良指出,過去進行自體牙齒移植,得先把捐贈齒完整拔除之後,再根據其形狀,在預計植入處仔細修整齒槽骨,讓齒槽骨的形狀與牙根的形狀接近,最後才將捐贈齒植入並固定,但在等待修整的過程當中,暴露在外的捐贈齒上的細胞活性會受損,影響移植的成功率。

捐贈齒拔除後離開口腔的時間越久,越容易對牙齒內的神經造成傷害,顏明良說,根據統計,拔除後的30分鐘內是移植的黃金時間,藉由3D列印打造出一比一的捐贈齒模型,手術時可先不拔起捐贈齒,而是利用模型來修整齒槽骨,等到修整完成後再將捐贈齒拔起、植入,從拔除到移植完成最快3、5分鐘以內可完成。

牙齒自體移植,顏明良指出,因使用自己的牙齒,較沒有排斥問題,清潔維護就如自然齒,不過,還是有條件上的限制,例如智齒形狀、有齲齒狀況的牙齒、牙根過短或其他齒源性發炎,建議有需求的病人可先諮詢專業醫師。

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

【匯流筆陣】
CNEWS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mail protected],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
CNEWS匯流新聞網:https://cnews.com.tw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說起牙膏廣告,很難不讓人聯想起牙刷上擠滿波浪狀牙膏的經典畫面,一邊配上可使口腔清新、保護牙齒健康的廣告台詞。但是每次刷牙真的都需要用這麼大量的牙膏嗎? 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其實刷牙1次的牙膏量只要碗豆大小就足夠;而3歲以下的兒童,牙膏量可以再減少,相當於1粒米大小就夠了。擠越多的牙膏並不會把牙齒刷...

閱讀詳情 »

近年來由於空氣污染日趨嚴重,世界衛生組織將空氣污染物歸類為第一級致癌物。PM2.5是構成霾害的主要成分,對人體的傷害最大,所以市售口罩多以「防霾」或抗「PM2.5」為訴求,因此許多民眾外出時會戴著口罩。 為了維護自身身體健康,許多民眾出門會戴口罩防霾。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於1月30號公布口罩品質檢測結...

閱讀詳情 »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痘痘只是青春期的小插曲,但少部分人卻飽受痘痘、痘疤之苦,甚至因此憂鬱、影響自信。青春痘又稱痤瘡,最近一項研究發現,痤瘡細菌所分泌毒素的抗體,可以減少人類痤瘡病變的炎症,讓痤瘡疫苗的研發往前邁進一大步。 根據《全球醫藥新知》一篇關於「即將來臨:痤瘡疫苗」的報導中提到,一項新研究發表...

閱讀詳情 »

老年人除身體機能日益衰退,皮膚乾癢到抓破更屢見不鮮。1位年過百歲的老太太,因為皮膚乾癢抓到4肢和身體已經呈現紅紅的傷口,尤其腳部最為嚴重。過去3年內孩子常帶她前往皮膚科報到,但病情反反覆覆,皮膚問題始終無法穩定,經過親友介紹轉看中醫,治療4個月後,皮膚表面已恢復正常,現在也不再為搔癢抓到皮膚出血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