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怪西施太誘惑 調查:青少年首次吃檳榔竟是家人提供

別怪西施太誘惑 調查:青少年首次吃檳榔竟是家人提供

檳榔攤已成台灣特有街頭文化,不少青少年對檳榔西施相當好奇,不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針對「107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卻發現,青少年首次嚼檳榔並非來自檳榔西施的誘惑,而是家人提供。

調查也發現,青少年嚼檳榔的原因多為好奇,在嘗試過檳榔的國中生當中,近6成第1次嚼檳榔是在11歲以前,也就是小學階段就接觸檳榔了。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如果上癮,勢必危害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署將檳榔列為一級致癌物,而嚼檳榔更是造成國人罹患口腔癌的主因。林莉茹指出,兒童及青少年階段是建立健康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當青少年因好奇第1次接受家人或朋友影響嘗試嚼檳榔時,便已埋下健康危害的種子。

國內研究顯示,與未嚼檳榔者相較,有嚼檳榔習慣的人使用非法藥物的比率高達15倍,林莉茹提醒青少年,千萬不要因為好奇而嘗試吃檳榔,而大人更不能因為好玩而讓孩子吃檳榔。

衛福部107年死因統計、國健署105年癌症登記資料均顯示,口腔癌位居國人癌症死亡原因及發生人數第5位,每年約有7名新發生個案,3千多人死於口腔癌,而口腔癌患者中多有嚼檳榔習慣。

國健署「107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發現,國內青少年首次嚼檳榔的主要來源為家人及朋友,在曾經吃過檳榔的國中生中,45.5%第1口檳榔是家人給的,朋友則是30.3%;在高中職部分,則52.1%來自於朋友,29.1%來自家人。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說明,青少年嚼檳的原因多數為好奇,家人及師長應該引導青少年遠離成癮物質,讓孩子了解香菸、檳榔對於健康的危害,以身作則,避免於家庭中使用菸、檳等物質。

國健署從106年起與社福團體合作,透過課後輔導,將菸檳健康危害的知識落實於生活技能教育之中,輔導學童從認識自我開始,學習情緒覺察與抗壓技巧,也練習人際溝通、協商與拒絕菸檳的技巧,以及如何拒絕親友菸檳的邀約。

王英偉呼籲家長與販售業者,應須遵守「兒童少年與權益促進法」,不提供或販售菸、酒、檳榔予18歲以下兒童少年,違反者將處新台幣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行政院環保署在年初宣布針對台灣手搖飲文化的重大草案:連鎖飲料店、速食店、便利商店及超級市場將逐步走向「不免費」提供一次用飲料杯。另外各門市需提供「循環杯」借用服務,並逐年提升占比。「循環杯」聽起來很炫,實際上如何運作?早在草案預告前,便有新創團隊在台南進行循環杯的營運...

閱讀詳情 »

83歲的簡阿嬤疑似腦中風失去意識送醫,經大林慈濟醫院影像醫學科黃厚期醫師及神經內科邱孟祈醫師進行動脈機械取栓,將腦中血栓取出,目前阿嬤已可用助行器四處走動,扶著扶手上樓梯也沒有問題,復原良好,家人感恩醫院及時治療,讓阿嬤恢復行動能力。 動脈取栓術 搶救腦中風 邱孟祈醫師表示,動脈取栓術是搶救腦中風的...

閱讀詳情 »

4歲彤彤有著一雙明亮大眼,但看電視時總是頭歪一邊,閱讀繪本也常瞇著眼,加上最近走路摔得到處瘀青,媽媽原以為是平衡感不好、運動神經差,直到其他媽媽建議就醫檢查,才發現是弱視惹的禍。 弱視會有症狀 幼兒應及早矯正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醫師李昇達說明,不少家長不易察覺幼童弱視症狀,一般而言,若六歲以上兒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