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別讓失智成親屬間的利刃 創新照護修復情感

別讓失智成親屬間的利刃 創新照護修復情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台灣醫療資源豐富,民眾受到完整的醫療照護,隨著進入高齡社會,許多長輩朋友除了身體的疾病問題,也出現失智情形。據衛生福利部調查,台灣在 2017 年的失智人口已達 27 萬人,更可能在未來 50 年突破 100 萬人;此外,台灣有 9 成以上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 5 成完全由家人照顧。因此除了政策計畫,創新居家照護需要整合醫療、家屬及專業照顧者;根據失智長輩狀況制訂照顧計畫,並理解失智者情況,來避免彼此間的挫折,達到照護的最佳狀態。

失智不等於失能 不同照護促生活機能

過去對於「失智」並無完整的照護措施,總將「失智」與「失能」相並討論。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醫師對此表示,事實上有 4 分之 1 的輕度失智者並不會失去手腳功能,因此針對兩者應設計不同照護方式,才能具最有效幫助。應考量「整合」及「永續」兩大面向,維持失智者多面向的日常機能,包含認知功能、社交功能以及生活功能,並讓失智者不單單是一時的恢復,而能持續面對生活。


別讓失智成親屬間的利刃 創新照護修復情感

不退就是進 照護者應適時喘息

針對失智者,王培寧提醒,面臨到最大挑戰的其實是照護者。許多照護者無法接受患者的前後轉變,而對親屬失去耐性,更造成自身的情緒低落。照護者應該隨時調整照護技巧及心態,並了解病程,在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照護,並明白「不退步就是進步」,維持失智者的既有能力,切勿過度期待可以完全回到常人生活,才是面對失智者的最佳態度。另外,王培寧也呼籲照護者,要適時喘息,給自己情緒及精神修復的時間,才能保有良好照護品質。

非藥物輔助有益照顧 一對一效果好

對於失智照護,許多民眾選擇藥物治療,但除了吃藥之外,非藥物輔助也是相當重要的照顧方式。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表示,非藥物的輔療能刺激患者腦部、提升認知功能與溝通社交,也有許多文獻指出,一對一執行有更好的效果,例如:以日常對話的情境為基礎,透過聊天療癒心靈等,或以輔具來刺激生理功能等,都是良好方式。

適時尋求專家協助 創新照護可調性佳

過去對於失智者照護,多數家屬自行與醫療院所聯繫,或至傳統型的 24 小時照護中心,但時常碰上資源不足或無法針對個案因應的狀況。擔任照護管理師的杜佩芬說明,現行規劃的「創新失智症居家照護服務模式」,會依照失智者的現存能力擬訂照顧計畫,並以生活背景、喜好等,進行認知活動設計,同時要求受過失智症照顧專業訓練的照服員依計畫執行,隨時回覆長輩的狀況,並提供醫護團隊參考,保持可彈性調整的服務;串聯家屬與失智者,協助家庭共同面對。

家中有失智成員的林女士分享,過去自己面對失智母親總是彼此劍拔弩張,但後來藉由專業的輔導協助,讓雙方的氣氛逐漸和諧,才找到相處的最佳方式。她建議,面對失智親屬,很多時候自己沒有足夠力量,要適當尋求資源,方能提升失智者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5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肺炎境外肺炎持續確診,今(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3名本國籍與1名菲律賓籍民眾,分別由法國、英國、德國、菲律賓入境,3名國人在回國前都有出現身體異狀,菲律賓籍民眾則持有3日內病毒檢驗陰性報告,分別在入境與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目前已在醫院隔離治療中。 指揮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今年8歲的小玲因為一連好幾天流鼻血,且四肢開始出現佈滿紅色斑點和局部不規則的瘀青,趕緊送急診檢查後發現血小板數目極低,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因而住院接受治療及觀察。經服用類固醇後,症狀消失,血小板恢復到正常數值,目前平安出院,僅須定期回診追蹤。 中國醫藥大學兒...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飲食不健康、身體活動量不足、吸菸與喝酒,這些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入非傳染病的重要危險因子,如果能夠攝取6大類食物,並養成少油、少鹽、少糖等飲食習慣,配合運動,就能有效預防癌症及慢性疾病。 什麼是正確均衡飲食?國健署提醒,依照現行健康飲食指引,每日飲食中,糖攝取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在台灣,平約每四人就有一人肥胖!肥胖病人若合併第二型糖尿病,可稱為「糖胖症」;這類病人如果沒有好好控制血糖,容易併發心血管、腎臟病等疾病。肥胖導致糖尿病 微創胃繞道手術成功降血糖53歲的彭先生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媽媽和姊姊都是資深糖友,他在10年前也檢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