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升3級警戒奏效! 新冠個案傳染數從15人高峰降至1人

升3級警戒奏效! 新冠個案傳染數從15人高峰降至1人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本土疫情正在趨緩!今(31)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274例本土病例,校正回歸73名個案,單日確診人數上升347例,指揮中心強調,目前已觀察到1名感染病患,由最高可傳15個人,下降到1.02人,顯示第3級警戒發揮效用,呼籲大家一起嚴守住防線。


升3級警戒奏效! 新冠個案傳染數從15人高峰降至1人

▲今日確診病患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新確診病例持續下降 死亡15例多有慢性病史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發布本土個案374名個案,當中165名男性與182名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地域分析新北市171例最多、台北市122例居次、桃園市27例、彰化縣10例,其他有確診病患縣市則在10名以下;死亡個案增加15人,年齡介於60至90歲,多數都有慢性病史。


▸死亡病患詳細資訊:最新!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


升3級警戒奏效! 新冠個案傳染數從15人高峰降至1人

▲本次新冠本土疫情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新冠患者1傳10下降至1傳1 莊人祥:第3級防疫介入起效用


持續約2周警戒,單日新確診人數已觀察到下降趨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分析疫情Rt值,在5月17日到達最高峰,Rt值約15,1個感染病患可傳給15個健康民眾,統計至5月30日Rt值下降至約1.02,1個感染病患能夠傳染給1位健康民眾,顯示在防疫措施介入下,病毒在社區傳染力下降。


但Rt值為什麼在5月17日最高,當時確診個案數不在高峰,Rt值與常說R0值有什麼不同;莊人祥解釋,R0值意指在沒有防疫措施下,確診病患的傳染能力,Rt值在公衛防疫措施介入後,感染病患的可傳染能力,在分析中能看到,Rt值最高時,確診人數雖然低,顯示當時確診者多在社區醞釀。


升3級警戒奏效! 新冠個案傳染數從15人高峰降至1人

▲指揮中心Rt值趨勢分析。(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找出感染者有助減少社區傳播 陳時中:希望Rt值能下降至1以下


莊人祥持續說明,5月17日當時在雖每日確診病例數未如現在高,但多數都潛藏在社區,沒有就醫隔離,因此很容易傳染接觸群眾,前一陣子雖然新確診高峰,但Rt值下降,顯示感染患者都找出來到就醫隔離,大幅減少傳染群眾風險,再加上防疫措施加強,也健康人也與確診者接觸機會減少。


陳時中補充,由Rt值下降可看出3級警戒犧牲與努力有出現效果,希望能降Rt值降到1以下,第3級防疫警戒如果強度不足,就要滾動式檢討,希望能讓發病到就醫時間能夠再縮短,也減少重症發生情況,已經再購買單株抗病毒藥物,提供給符合定義患者使用,重症患者減少,對病人與醫療體系都好。


新冠本土個案累計7,321例 確診個案124例病逝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02,354例新冠肺炎通報,其中8,511例確診,分別為1,137例境外移入,7,32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21例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124例死亡。


更多NOW健康報導
▸中年大叔關鍵時刻「垂頭喪氣」 小心糖尿病帶來危G!
▸開Uber憋尿釀攝護腺炎 與老婆人與人的連結出現障礙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靜脈曲張導致患者腿部浮出如蚯蚓般的靜脈,除了影響美觀外,腿部還會因此感到僵硬難行,發生抽筋情形。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大隱靜脈剝離抽除術」外,現在也出現了「超級微創內視鏡」靜脈切除術,不僅傷口少、疤痕小,手術效果也得到病人9成5以上的肯定。高中就靜脈曲張 年老天冷腳就僵6...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嚼檳榔可顧牙齒、保暖,光吃檳榔不會致癌?根據國內統計,高達9成口腔癌患者有嚼檳榔的習慣。醫師強調,國際癌症研究總署也已證實,檳榔即使不含紅灰、白灰、荖葉、荖花,檳榔子本身就具有致癌性。3大檳榔錯誤認知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翁資閔觀察發現,不少民眾對檳榔仍有錯誤認知,以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不少人到了冬天會手腳冰冷,甚至冷到夜間無法入睡,其實國人喜歡用來進補的美食羊肉爐,就具有補氣、補血的效用。中醫師表示,羊肉屬溫熱性,搭配當歸、紅棗、枸杞、川芎、桂枝等藥材,有助促進血液循環、禦寒暖身,改善手腳冰冷的問題。羊肉可溫補元陽 冬天滋補食材根據《本草綱目》記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提到流感,不少人都認為這就像一般感冒,沒有立即就醫的急迫性,但一名50多歲的陳先生卻因為疏忽流感,因此插管住進加護病房,確認肺炎、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急性腎損傷,他在加護病房奮戰了三十多天才成功拔管,又治療了半個月才出院。流感就診意外發現得糖尿病一開始陳先生只是出現發燒...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