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用腦不會殺死腦細胞 不用腦才會?

用腦不會殺死腦細胞 不用腦才會?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想要讓「人生一百歲時代」成為幸福的長壽時光,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大腦良好的表現。即使年歲增加,頭腦依然保持明確、清晰的知識生產力,如果你能培養這種一生都好用的頭腦,無論是人生的豐富精彩度,還是能健康工作、賺錢的年紀都能有所改變。

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來到3079萬人,其中被診斷為失智症的人約有462萬人(占15%),但這個數字不過是冰山一角。換句話說,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中,每7人就有2人是失智症發病者或其「預備軍」。

輕度知能障礙,將成為人們是否能保持頭腦一生好用的命運分歧點。那麼,放任不管就會演變成失智症嗎?還是若能早日因應,就能遠離癡呆?輕度知能障礙是患者的思考力或判斷力尚未衰退的狀態,不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但若能在這個時間點接受診治、自動自發的鍛鍊頭腦,確實可以提高避免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過去的腦科學領域認為,人的腦細胞數量在出生時達到顛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而且無法回復。
「人終其一生,腦細胞只會持續減少」,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
但這個在25年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現在已確定是錯誤觀念了。根據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我們已得知,適切的刺激腦部以及改善生活習慣,不管是幾歲的人,都可以提升頭腦的表現。
用更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1970、1980年代的腦科學研究曾一口咬定「腦細胞無法再生」。當時的研究認為,一個人呱呱落地後,只要過了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7歲前後),腦細胞就不會再增加,只會不斷減少,而且失去的腦細胞無法復原。這是當時的常識。


現在的腦科學研究,雖然是用白老鼠做實驗,但已證明即使腦部老化,還是可以製造新的腦細胞。而且,透過磁振造影(MRI)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也已確認人腦也有「腦容量增加」的現象。
基於這些結果,有些研究案例更深入的觀察人腦的變化。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阿瓦洛‧帕斯科─里昂(Alvaro Pascual-Leone),在腦部變化相關的研究領域中,被視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學家。

里昂曾參與一項實驗,規定少數受驗者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過著五天矇眼的生活,實驗地點就在美國波士頓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這段期間,受驗者必須盡可能像平常一樣過生活。5天後,腦部管視覺的區域,竟然開始會對由觸覺引發的刺激有所反應。這表示當人們的視覺資訊被切斷,不再使用的視覺區域的一部分,會被挪用作為處理用手碰觸時的觸覺的迴路。
僅僅過著遮蔽視覺、把重心放在其他感官感受的生活五天,就能讓腦產生如此變化。


的確,隨著年齡增長,腦部的功能表現也會跟著下降,但那只會發生在平常不注意好好利用頭腦並養成習慣的人身上。看年長者的腦部影像就知道,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腦也會逐漸萎縮。但如果是持續用腦的人,即使年齡增加,就算腦部萎縮,腦部的功能也不見衰退。
「成人之後,腦部就不會成長。」「隨著老化,腦部的功能只會逐漸下降。」這些觀念已經被最新的腦科學否定了。
只要謹記善用頭腦並養成習慣,不管到幾歲,都能提升腦部的表現。
我身為神經內科、失智症專科醫生,希望可以把經由臨床現場所得的智慧,配合長年的腦科學研究所累積的證據,透過本書告訴大家如何保持「一生好用的頭腦」。
最重要的是,四、五十多歲的人,要提早開始建構好的環境,包括使用頭腦的方式、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等。如何度過這兩個世代的五年、十年的時間,將會為六十歲之後的人生帶來劇烈影響。

(本文摘自/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大是文化)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延伸閱讀】

乳癌轉移勿放棄 配合中醫治療大有改善空間

怕化療不敢回診!熟女乳癌復發 CDK4/6抑制劑助重生

太熱!異位性皮膚炎抓到破皮流血 空調師傅憂鬱難工作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34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民眾千萬不要以為歐洲、國外來的食品就比較安全。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全球食品安全學院調查當地市售嬰兒米製副食品,結果發現,約一半以上的產品無機砷含量超標,學者擔心,這可能傷害嬰幼兒健康、發展。 近75%米製嬰兒食品 砷含量超標 無機砷會帶來一些健康風險,因此歐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糖尿病人除了血糖高的問題之外,也可能發生低血糖的問題,由於血糖太低,會導致昏迷,甚至造成意外事故或成為植物人,不得不慎!所以,醫師提醒,糖尿病人除了用藥控制血糖之外,也要聰明量血糖,才能充分掌握血糖,避免不幸發生。 血糖低很容易發生在罹患糖尿病的老人與小孩 為恭紀念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胃腸道基質瘤是好發於腸胃道的惡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0歲,由於此病復發機率高,因而在治療時會以手術切除,並會使用標靶藥物;目前較新的治療方式則是會先服用標靶藥物使腫瘤縮小,再手術切除,之後又再服用標靶藥物,除了可以減少手術切除的部位,並能減少復發率。 標靶藥使腫瘤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 人口高齡化,2025年台灣每4人將有1人成為骨鬆高危族!根據資料顯示,台灣70歲以上人口預估在2025年達到300萬人。骨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指出,近幾年70歲以上骨鬆好發率略為減少,但近年來因人步入高齡社會,隨著50歲以上人口比例越來越多,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仍居高不下。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