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大學生愛「乾一杯」!飲酒率破4成4 2成一次飲光6杯過量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大學生愛「乾一杯」的比例不小!國健署今(6)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國內大學生目前飲酒率達到44.2%,且最多人光一次喝酒量就可能乾掉4大杯,甚至有20%的人一次就飲酒過量、超過6杯以上。國健署呼籲,飲酒過量有害健康,如果沒有喝酒習慣的人,千萬不要因任何理由或屈服於勸酒行為而喝酒。

5月9日是台灣無酒日,而根據國健署最新2020年大專校院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飲酒相關行為結果顯示,大專生過去一年曾飲酒率為67.1%,目前飲酒率(過去30天內)為44.2%。顯示台灣的年輕族群常有接觸到酒類的機會,偏偏「飲酒」可說是年輕族群健康危機的一大警訊。

調查也發現,大學生平均一次喝酒量以1至4杯居多(54.1%),其次是未滿1杯酒(28.8%)。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曾飲酒過量,意即過去30天內曾經一次喝6杯或6杯以上酒的比率達20%,又以男性高於女性,分別為24.4%及16%。

另外,大學生通常取得酒的管道,從商店購得居多(74.4%),其次依序為在餐廳、酒吧或KTV(33.9%)、家裡取得或家人提供(19.6%)及同學或朋友提供(15.4%)。

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劉家秀進一步指出,調查顯示,過去一年有喝酒的大學生,最常喝酒的種類,以酒精濃度約5%以下的酒類居多,像是啤酒、水果啤酒等;再來才是水果酒、清酒、燒酒等;最常的喝酒場合,則以朋友聚會居多,其次依序為家人團聚、覺得開心及想犒賞自己。

國健署警告,酒精是一種具有毒性和精神作用的物質,且具成癮性,許多研究指出,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心血管系統有毒性作用,且酒精飲料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第一類致癌物質,亦會增加傳染病的風險。此外,台灣近半人口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喝酒容易臉紅,還會提高酒精引起的疾病風險,如食道癌、頭頸部癌等,更不適合喝酒。

除此之外,國健署提醒,多種不同健康風險行為經常同時發生,對健康造成更嚴重的影響,像吸菸與飲酒之間就存在極高的相關。研究指出,使用菸品或酒任一種物質都會傾向使用另一種物質;這一次調查就顯示,大學生同時吸菸與飲酒過量比率近3%,值得注意。

國健署強調,為了健康,不喝酒最好,但如果非喝不可,請儘量減少飲酒量,或以無酒精飲品代替,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請千萬不要喝酒。

國健署提醒您,「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催生前一刻孕婦驚染疫! 出動逾10醫護全套防護危機動員1小時

三類人「快篩陽=確診」有變! 宣布3小時後決定延後5/12實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花生存放不良發霉,容易產生黃麴毒素,長久食用將導致肝癌。 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專題報導 傳統板豆腐因營養價值高,具植物性優質蛋白,熱量不高,又容易有飽足感,而成為素食及運動減脂者喜愛的食物。若傳統市場、小吃店、餐廳盛放板豆腐的木板發黑發霉,食用這種豆腐容易導致食物中毒,最常見的是急性腸胃炎,徵...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針對人工水晶體、人工髖關節等民眾自付差額的醫材,健保署原公告自8月起將統一訂定「天花板價」,讓同功能、不同廠牌醫材適用同一上限,以保障民眾權益,卻引爆醫界反彈,即使衛福部長陳時中親自出面召開會議協調也擺不平,健保署今(24)日晚間...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短時間內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爆不停!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公布國內新增3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均自菲律賓返台,分別為案456的50多歲男性、案457的30多歲男性以及案458的30多歲女性,均自菲律賓返台。而過去9天以來境外移...

閱讀詳情 »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菲律賓疫情大爆發,平均每日爆增多達1600例,也成為台灣近期境外移入個案的大宗,7月迄今11例境外移入個案就有6例全來自菲律賓返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4)日親自宣布新措施,7月26日起,凡自菲律賓入境台灣的所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