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得少卻容易腹瀉脹氣 5種飲食惡習恐誘發「腸漏症」

吃得少卻容易腹瀉脹氣 5種飲食惡習恐誘發「腸漏症」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


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


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


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


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


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


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


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更多NOW健康報導
台大公衛推估6月底疫情低點 歐洲北美疫情開始降溫
身陷火場如何逃出「生」路? 打火哥教你火災求生術

就❤NOW健康
你的健康生活良伴,快加入NOW健康FB粉絲團!
NOW健康YouTube頻道,更多影音點此進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就要:NOW健康

★編輯嚴選: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半夜睡覺時,突然胃食道逆流發作,胃裡食物開倒車,逆上沖至食道、口腔,痛苦不堪,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經驗。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提醒,胃食道逆流已經成為文明病,平均國內每4個成年人就有1人罹病,提醒患者睡前3小時不要進食,枕頭墊高一些,避免夜裡遭嗆醒。 蕭敦仁指出,當胃部內容物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當老年人有2週以上持續性的悶悶不樂、對外在事物變得不感興趣、過度悲觀、想死、無助感、退縮不願外出活動,以上合併食慾與睡眠的變化,導致生活模式與過去明顯不同,這就有得到老年憂鬱症的可能!老年憂鬱症 具生理性病因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苡芃表示,老年憂鬱症與成年人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配上咖啡、運動營養品,燕麥奶成為時下最夯的飲品,許多人以為燕麥奶就是燕麥加上牛奶,其實不然,營養師表示,燕麥奶主要成份為水、燕麥、菜籽油,如果從成分來看,燕麥奶還比較像是(豆製品)。 《經濟學人》更將2019年訂為「純素之年(The Year of the Vegan...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三月份是個粉紅泡泡的節日,包含了國際婦女節、白色情人節,而現代婦女除了忙於家務和日常生活的照顧外,還得同時兼顧工作事業,經常陷於「一根蠟燭兩頭燒」的焦急與忙累。更年期症狀治療 視嚴重程度而定更年期是女性生理與心理的重大轉變階段,從卵巢功能開始衰退,荷爾蒙分泌逐漸減少,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