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得少卻容易腹瀉脹氣 5種飲食惡習恐誘發「腸漏症」

吃得少卻容易腹瀉脹氣 5種飲食惡習恐誘發「腸漏症」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


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


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


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


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


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


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


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更多NOW健康報導
台大公衛推估6月底疫情低點 歐洲北美疫情開始降溫
身陷火場如何逃出「生」路? 打火哥教你火災求生術

就❤NOW健康
你的健康生活良伴,快加入NOW健康FB粉絲團!
NOW健康YouTube頻道,更多影音點此進入!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就要:NOW健康

★編輯嚴選:想知道國內新冠確診個案全紀錄? 國網中心報你知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在啟動自主回報疫調後,不少人抱怨簡訊很久才會收到,或是被淹沒在垃圾訊息中。想透過健保快易通APP也需要等待。不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今(6)日進行改版,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PP經過改版,茹當事人PCR檢驗陽性,資訊將會傳進健保的IC卡上。民眾可從健康存摺進入,就可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空氣污染的嚴重,鼻炎與鼻竇炎的病人越來越多,症狀也日益嚴重。這些病人常用遍中西藥物仍無法緩解症狀,而感到困擾不已。一般耳鼻喉科醫師常用內視鏡檢查鼻咽部狀況,而在內視鏡中,常看到鼻子黏膜上布滿許多空氣污然中大顆粒所造成的黑點,若沒有把鼻腔黏附的空氣污然顆粒清掉,用任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年來癌症已盤據我國十大死因榜首多年,根據衛福部公布的資料顯示,肺癌更是連續16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的第1名,光是肺癌每年的死亡人數,就占了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的近20%。 死亡率高、醫療支出高、晚期發現比例高 肺癌成「台灣新國病」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柏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郁茹/台北報導】新冠疫情肆虐,有許多確診者在痊癒後紛紛發現身上有一些後遺症,且國外有研究發現,部分確診男性在身體痊癒後卻出現性功能障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 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洪梵菁表示,國外確實出現染疫後的勃起功能障礙個案,值得國內泌尿科醫界關注。 國外對確診者進行研究發現 男性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