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各界專家齊聚醫療高峰論壇 杜元坤提出治癒癱瘓研究

各界專家齊聚醫療高峰論壇 杜元坤提出治癒癱瘓研究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COVID-19疫情未歇,全民進入防疫時代,2020國際綜合醫療高峰論壇邀集學者專家齊聚台北醫學大學,共同探討COVID-19疫情下的疫苗、新藥研發及感染控制等議題。


北醫大董事長張文昌在高峰論壇中表示,年初至今的8個月以來,新冠肺炎重創全球,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領導的防疫國家隊表現相當傑出,台灣也因此被全世界看見。包括陳時中在內,衛福部次長薛瑞元及疾病管制署長周志浩等幾個防疫國家隊重要成員都是北醫校友,也讓北醫校長林建煌備感榮耀。


台灣創造防疫奇蹟 疫苗研發才是重頭戲


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致詞指出,如果說台灣在1970年代寫下經濟奇蹟、1990年代寫下政治及民主奇蹟,2020年則無疑寫下了防疫奇蹟,這是2,370萬國人的無上光榮。但他也特別提醒,在這場面對新冠肺炎的戰役中,我們只打贏上半場,下半場的學術研究,以及疫苗、快篩試劑和藥物的研發,我們一定要更加努力,絕不能鬆懈。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馬徹表示,新冠肺炎肆虐至今才短短8個月,全球就有超過2,500萬人感染及近84萬人死亡,殺傷力十足,各國紛紛積極研發疫苗。截至8月30日為止,全球有23支疫苗進入臨床1期實驗,14支進入臨床2期,9支進入臨床3期,2支有限度使用,競爭相當激烈。台北醫學大學研發長黃彥華統計發現,去年細胞治療臨床試驗的對象以癌症居多,接下來依序為骨關節、神經疾病、代謝疾病,胸腔疾病仍排不上榜,如今1場新冠肺炎卻讓胸腔疾病在今年躍昇到第3位,不難想見新冠肺炎帶來的巨大威脅。但她相信,只要因應得宜,新冠肺炎將會是我們壯大研究發展的絕佳機會。


神經細胞產品化 為癱瘓創造一線生機


此外,義大醫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校友總會杜元坤總會長也以「顯微神經重建再生醫療新創」為議題發表演說。杜元坤指出,因神經損傷導致的肢體癱瘓,患者大半無法痊癒,須面對終生無法再站起來、走出去的殘酷事實,而杜元坤從鼻腔幹細胞、許旺細胞到間質幹細胞的一系列研究,找到將神經細胞產品化的機制,未來神經損傷治療將變得更加簡單而普及,可望為全球成千上萬肢體癱瘓患者帶來一線希望。


杜元坤總會長長期以來以脊椎神經及臂叢神經重建手術「杜氏刀法」享譽國際。他說,透過神經繞道顯微手術,雖有7成癱瘓病人的症狀可獲得改善,其餘3成全球醫界至今卻仍束手無策,他因而全力投入基礎及臨床研究,期能為這些患者找到出路。


積極培養幹細胞 讓癱瘓治療不再受限


杜元坤解釋,神經損傷導致的肢體癱瘓,雖可透神經繞道顯微手術改善,但全球能動此手術的外科醫師屈指可數,大多數患者還是得不到治療。如果能把鼻腔幹細胞、許旺細胞(Schwann’s cell)或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簡稱Msc)經過萃取及培養之後,製成醫療產品,大部分醫師就可輕易將之投放到癱瘓患者的神經損傷處,讓斷裂的神經再度接起來,不僅大幅降低治療難度,更多患者也可因此而得到協助。


這些年來,杜元坤先後在鼻腔幹細胞、許旺細胞及間質幹細胞上花費不少心力,並獲得不錯成果。這些神經細胞各有優缺點,鼻腔幹細胞不用內視鏡即可取得,沒有傷口,也相對容易,但對鼻竇炎、慢性鼻炎等患者的鼻腔幹細胞不易培養,成功率不高;許旺細胞在全身神經裡面都可找到,需動刀取得,變成神經細胞的能力較差,但在無菌狀態下培養,信賴度高;間質幹細胞普遍存在於脂肪、肌肉、皮下組織及骨髓,其優點和許旺細胞類似,都是不易感染,但缺點是必須動刀才能取得,風險較大。


以幹細胞修復受損神經 患者自理生活不是夢


目前全球進行的動物實驗中,都是將許旺細胞或間質幹細胞注射到神經損傷處,杜元坤則先透過鼻腔幹細胞取得的外泌體,協助身體內的細胞轉化為對神經生長有利的環境,再將許旺細胞或間質幹細胞加上纖維後做成條狀,修補在神經受損部位上,或是做成膜狀,包覆在神經受損部位的外面,在動物實驗方面,這種作法可以讓斷裂的神經再長過去,恢復部分功能。


杜元坤說,對神經損傷而癱瘓的患者來說,能透過治療再站起來是一回事,站起來後可以自己處理大小便又是另一回事,透過上述目前仍在動物實驗階段的神經細胞產品的治療方式,未來有讓患者重拾自理生活的潛力,而他的研究目的,就是把希望帶給那些原本以為沒有希望的人。


更多NOW健康報導
▸穴位、肌肉紋理雙效刺激 中醫針灸美顏不著痕跡
▸開放美豬、美牛陳時中親上火線 強調換來台灣國際地位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改版上線 資訊更完整

相關推薦

  一、 1、早喝鹽水如參湯,晚喝鹽水如砒霜。2、一日兩蘋果,毛病繞道過 3、一日一棗,長生不老 4、核桃山中寶,補腎又健腦 5、鐵不冶煉不成鋼,人不養生不健康二、 1、胡蘿蔔,小人參;經常吃,長精神 2、西紅柿,營養好,貌美年輕疾病少 3、小小黃瓜是個寶,減肥美容少不了 4、多吃芹菜不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徐書蘋報導)踏入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之一,但夫妻之間,難免會有意見不同、爭執等情況發生。那麼當發生衝突時該怎麼辦呢?敏盛醫院婦產科醫師陳保仁表示,雖說夫妻床頭吵床尾和,但在過程中,往往會變成爭論誰先引起爭端,或是誰比較「錯」,而搞得不可收拾。因此個人傳授夫妻面臨衝突的五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呂姿儀報導)近來,台灣社會發生許多令人遺憾的創傷事件,因而也會感同深受的對情緒產生影響。新莊仁濟醫院楊靖芸心理師表示,在創傷事件發生的1個月內出現的身心症狀,稱為急性壓力反應,通常症狀在1至2週內會逐漸減緩,若是症狀持續出現,可尋求心理衛生人員或醫師協助。每當社會發生重大創傷事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59歲的婦人,7年前罹患右側乳房乳癌,但由於害怕治療產生副作用,因此並未接受治療;但2年多後,腫瘤持續變大,並出現潰爛傷口,才進一步就醫治療。病患罹病期間,曾反覆中斷治療,最後在討價還價式勸說下,持續口服抗癌藥物至今,所幸病灶未再擴大。收治這名婦人的奇美醫學中心血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