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吸入型類固醇副作用低 多數氣喘患者多偏見

吸入型類固醇副作用低 多數氣喘患者多偏見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月5號為世界氣喘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內科部主任余忠仁醫師指出,台灣地區環境潮溼、氣候變化大加上空氣汙染,國人氣喘的比率節節攀升,而亞洲地區的調查,顯示氣喘達到完全控制的人數不到5%。氣喘為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常見症狀多為咳嗽、有痰、胸悶,嚴重程度多根據白天及夜間氣喘發作的次數為評估依據;另外由於氣喘是呼吸道發炎反應,而類固醇為藥物治療中最有效的抗發炎藥物,但是大多數人因害怕類固醇而不願服從醫師處方,反而尋求其他偏方,導致急性氣喘發作,甚至影響到工作表現及生活品質。

恐懼類固醇副作用高,多數患者氣喘控制不良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許超群表示,氣喘為一種慢性病,如同糖尿病、高血壓一般皆需要長期的治療,才能獲得良好的控制。大部分患者氣喘控制不良導致惡化的主因,多為對氣喘疾病的認知不足、擔憂類固醇副作用而自行停藥等等。氣喘之治療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用於氣喘的藥物又可區分為控制型及緩解型兩類藥物,控制型藥物需每天、長期使用,當中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就是吸入型類固醇,能有效減少呼吸道發炎反應,使呼吸道之穩定性增加。

針對許多患者因擔憂類固醇有副作用而自行停藥,之後因感冒、天氣變化或暴露於過敏原引起氣喘急性發作才回診就醫,許超群醫師強調,吸入型類固醇作用於局部,極小的劑量就能得到控制氣喘的效果,因此僅有少數病患會產生局部副作用如喉嚨沙啞、口腔黴菌感染等,不易產生大家認知的月亮臉、水牛肩等全身性副作用;若患者因害怕類固醇而自行停藥,容易引發氣喘急性發作,此時短短數日內所需的類固醇劑量,將比一般吸入型類固醇每月用量高出數倍,反而得不償失。嚴重的急喘發作甚至可能引發呼吸衰竭,導致生命危險,患者不可不慎。

定期回診遵從醫囑規律用藥,良好控制氣喘不煩惱

目前氣喘皆採取「階層模式」治療,患者依據醫師開立的藥物規律使用一段時間後,應每隔二至三個月回診評估,若患者之氣喘得到完全的控制,醫師便會逐步減少其控制型藥物的劑量,以最低的吸入型類固劑量來有效控制氣喘。吸入型類固醇目前仍為控制氣喘最有效又安全的藥物,許超群醫師說,患者不要害怕吸入型類固醇,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後應漱口以避免類固醇存留在口腔上,學會正確使用類固醇吸入器,便能減少局部副作用的發生。許醫師更呼籲氣喘患者應當定期回診,在專業醫師的評估下調整藥物,切勿自行調整劑量甚至停藥,才能良好控制氣喘。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0914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宜蘭報導】思覺失調症一旦發病,病人簡直像換了個人,以前不會做、不曾有的行為都可能突然發生。小儀(化名)因罹患思覺失調症,從病發被家屬帶來金身心暨精神科治療至今,已將近3個年頭,除藥物治療外,也積極接受復健,近期病情不但日趨穩定不再復發,各項生活功能也恢復良好。   罹...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上周類流感門急診就診約9.2萬人次,相較再前1周上升21.2%,10月統計至今,已有11人死亡。由於近來天氣明顯變化,免疫力若不好,很容易罹患流感或感冒,雖然名詞看起很像,症狀也相似,嚴重性卻不同,如果將流感誤判成一般感冒,很有可能引發重症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一名61歲李先生,19年前,發現右冠狀動脈慢性完全阻塞,在經過三次心導管手術仍無法成功開通,其中二次是由日本醫師協助執行。這十幾年來,心中一直有一顆「未爆彈」,每逢秋冬季節,心中就忐忑不安,平時也自我設限不敢多做運動。後由柳營奇美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顧博明醫師執行心導管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