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告別憂鬱! 輔助藥物治療重拾健康活力

告別憂鬱 輔助藥物治療重拾健康活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隨著年紀越來越老,所要面對的不單是身體機能的退化,心理層面也可能會出現化學變化。一名剛退休62歲陳先生,理應是準備享受退休生活、含飴弄孫享天倫樂,卻因抽離了忙碌的工作而頓時失去生活重心,反而出現一些負面的憂鬱想法,長期情緒低落、沒有胃口、也不願和家人說話,整天臥躺在床上,這些症狀困擾了陳先生半年以上,家人相當擔心,因此決定前往醫院診斷治療。

國人憂鬱翻倍:老年、青少年族群憂鬱症比例高

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治醫師謝明翰說明,根據一份國人憂鬱指標調查顯示,15歲以上國人有8.9% 呈現憂鬱症狀,重鬱症達5.2% ,其中65歲以上老人及15-17歲青少年,是兩大憂鬱症的年齡層,而女性是男性的兩倍。另外,中研院鄭泰安教授團隊刊登在國際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的研究,發現台灣自1990到2010年這20年間,「常見精神疾病」如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盛行率從11.5%上升至23.8%,可見憂鬱症早已是國人心理健康重要的問題。

不適當治療方式 恐延誤就醫時間

有些罹患憂鬱症的患者,初期不自覺自己情緒已經出問題了,反而常因憂鬱症引起身體上的不適,例如失眠、頭暈、疼痛、胸悶或腸胃道等症狀而到處求醫,或是認為自己運勢低落、卡到陰而去廟裡收驚或喝符水。直到後來症狀未緩解、惡化時,或醫療專科檢查不出毛病,才輾轉來到心身科或精神科就醫。

對此,謝明翰醫師說明,憂鬱症其實就是情緒上的感冒,任何人都可能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時期遭遇,更不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現,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被貼標籤或擔心他人眼光,而忽略了這些症狀,反而耽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加劇病情惡化。

搭配輔助藥物治療KO憂鬱.

前述患者,初起使用第一線抗憂鬱症藥物,但治療兩、三個禮拜後,症狀並未獲得緩解,醫師希望能夠讓症狀盡快獲得改善,建議患者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使用,使用一個多禮拜後,精神狀態好轉許多,願意開口講話,也會主動打招呼。臨床上有些患者可能對於常用的抗憂鬱劑(血清素相關製劑)治療反應較慢或效果不佳,目前已經有些藥物可以用來輔助抗憂鬱劑,加速憂鬱症狀的緩解,甚至達到痊癒。

謝明翰醫師叮嚀,憂鬱症患者接受治療後,要遵從醫囑服藥,最好不要挑藥服用或是自行停藥。若出現副作用也要與醫師討論,找出解決的方法或是調整藥物。否則,不但症狀無法獲得改善,治療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當幾乎整天都出現憂鬱情緒,對平日嗜好失去興趣,且情況持續超過兩星期,就要特別注意了。只要盡早就醫,早期治療,透過專業醫師的協助,一定可以戰勝憂鬱,恢復健康。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8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52歲男子強忍腰酸好幾星期,實在無法忍受才求醫,發現兩顆約二公分大的結石堵住左腎臟出口,已形成嚴重的腎水腫,經軟式輸尿管腎臟鏡以鈥雷射轟碎結石,僅住院兩天就回家躲疫情。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泌尿外科主任江冠忠表示,雖然疫情當頭,腎結石病人千萬不能強忍,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全球COVID-19疫情肆虐,連台灣都無法避免,國際統計發現,高齡與慢性病患者相對容易演變為重症,甚至死亡。已知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特別注意個人防疫,也應盡快施打疫苗,但更有許多民眾甚至有慢性病而不自知,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文祺表示,其實中...

閱讀詳情 »

2021.08.01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8月1日為止,已經有789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方興未艾,如今再添Delta變種病毒肆虐全球近百國,入境台灣也讓各界繃緊神經。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醫師表示,Delta病毒傳播力據相關文獻探討,傳染力高達1傳10人,症狀也從發燒典型症狀,轉為流鼻水、頭痛等類流感狀況。雖然目前高屏成功防堵病毒擴散,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