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告別藥罐子 複方治療協助控糖一針到位

告別藥罐子 複方治療協助控糖一針到位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糖尿病患千萬別等到併發症出現才想要積極治療!糖尿病因為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有隱形殺手之稱;臨床醫師發現,有些病患等到出現血管病變症狀後才願意接受胰島素治療已經為時已晚。醫師建議,該胰島素介入治療時就應該聽從醫囑使用,而且現在有複方劑型讓控制更為簡便,呼籲糖尿病友若藥物控制不佳,最好就要跟醫師討論是否該以胰島素介入!

六旬伯不積極治療高血糖 引來心肌梗塞

六十多歲的福伯(化名)雖然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即使血糖高達兩百多,還是覺得自己沒有症狀而不願意積極治療,只願意使用口服藥物;沒想到日前竟然出現了心肌梗塞而就醫,才驚覺原來放任糖尿病不控制的結果,竟會引來這麼嚴重的反噬。

住院後為了控制血糖,福伯開始使用胰島素治療,看到自己的血糖數字降得那麼快,不禁感嘆:為什麼自己不早聽醫師的話就好!「事實上的確有些病人會像福伯一樣,等到出現嚴重併發症了,才會開始想要用胰島素治療。」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科副主任沈峰志這麼說。

控制高血糖 醫師籲胰島素重要性

沈峰志醫師指出,現在多數糖尿病友還是以口服藥物控制為主,平均使用藥物約為2~3顆左右,但是根據糖尿病衛教學會2018年統計,能夠將糖化血色素控制7以下的大約只有四成。「其中很大的因素是病人即使血糖高,但因為沒有症狀就會對控制掉以輕心。」

除此之外,藥物因為作用機轉比較複雜,有些飯前,有些飯後使用,也會讓病友感到太過複雜;至於在胰島素部分,民眾對於胰島素的誤解包括,認為只要開始打針就會洗腎、失明。沈峰志醫師表示,現在除了針對嚴重型糖尿病應使用胰島素治療外,在糖尿病治療指引中也明確指示,胰島素治療可以用在任何一個階段的糖尿病。


告別藥罐子 複方治療協助控糖一針到位

沈峰志醫師分析,藥物降血糖能力除了比較慢外,多數病人也需要多顆藥物才能控制;但是胰島素可以快速降血糖,且沒有劑量限制;此外,及早使用胰島素治療,還能保有胰島細胞功能;醫療團隊也會注意病人在治療期間是否有低血糖的情況,並協助其進行劑量的調整。

複方針劑胰島素 血糖控制更多元

而且除了傳統胰島素外,現在還有複方針劑讓病情控制可以更為輕鬆。沈峰志醫師解釋,目前複方針劑包括長效胰島素加上腸泌素與長短效混和型胰島素,兩者都可以用比較低的劑量達到更穩定的血糖控制效果。而搭配腸泌素的複方針劑,具有體重比較不會增加的優勢且能降低病人低血糖的風險。

除了嚴重型糖尿病、出現糖尿病症狀的糖尿病患可以使用胰島素治療外,沈峰志醫師建議,如果使用藥物血糖依舊控制不理想,就可以跟醫師討論,是否該使用胰島素介入治療。「糖尿病就是隱形殺手,我們不希望病人是等到症狀出現後才來控制,而是應該更早期的介入預防,這樣才能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時間!」

MAT-TW-2001454-1.0-12/2020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6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名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的女子,有長期失眠、體虛的問題,常依賴中醫針灸來放鬆,不料,在一次針灸療程中竟昏厥,清醒後還向醫師表示,希望下次再讓他「暈倒」。收治病例的中醫師劉建忠說,這就是所謂的「暈針」,即指在扎針的過程中,病患突然感覺不適,發生暈厥的現象。臨床上主要的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一名36周早產女嬰,在出生15天後,突然出現臉色發黑、活力不佳的情形,緊急送醫檢查,確診為呼吸暫停及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肺炎。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醫師陳麒年指出,女嬰經過插管、呼吸器治療後,已平安出院。她提醒家長,目前面臨季節交替,嬰幼兒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一位60歲的陳老師,平時腿部常感到痠麻,腳部還浮出腳筋,某日泡溫泉後,浮腳筋處還出現硬塊,試著搓揉改善,不僅未消除,幾天後出現紅腫、發炎,緊急求醫。中壢天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靜脈曲張專科醫師林哲安表示,泡溫泉會使靜脈曲張更惡化,造成血栓生成進而發炎,嚴重者更可能有猝死風...

閱讀詳情 »

阿普薩拉(Apsara Hongsakula)如今已經67歲高齡了,但其美艷仍不減當年。   阿普薩拉奇蹟式的凍齡美貌,也引來了許多負面傳聞,還有網友特別去找出她私下的照片,發覺雖然美貌依舊,但看得出來有些年紀,認為她的代言照都是修出來的,也有傳言稱她曾花了上百萬美元整形。但這些傳聞均獲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