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吃高纖與全穀類 研究:降慢性病風險

多吃高纖與全穀類 研究:降慢性病風險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外電報導】多吃高纖與全穀類食物,可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大腸癌和其他慢性疾病風險!世衛委託的一份研究顯示,多吃膳食纖維的人,可降低上述疾病的死亡率達15-30%,每天食用的膳食纖維每增加8克,心臟病、糖尿病和大腸癌的死亡率和發病率下降5-27%。研究建議,每天應攝取25-29克膳食纖維。日常食物中,半杯燕麥就有9克纖維,專家建議同時均衡攝取各式全穀及豆類、蔬菜和水果。

膳食纖維增加15g 糖尿病、大腸癌遠離

根據《科學日報》報導,該研究納入了185項觀察性研究,以及58項涵蓋4,635名受試者的臨床試驗。研究發現,全球多數人每日膳食纖維攝取量低於20克,然而只要每天食用的膳食纖維每增加15g,心臟病、第二型糖尿病和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可下降2-19%。此外,臨床試驗的分析顯示,增加纖維食用量與較低的體重和膽固醇相關。

咀嚼有飽足感 助體重控制

研究領導者、紐西蘭奧塔戈大學教授吉姆曼恩(Jim Mann)向《路透社》表示,「富含纖維的全穀類食物因為需要咀嚼,且在腸道中保有較大體積,增加了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體重,並且可以有效地維持血脂和血糖恆定。另外,腸道細菌分解纖維的過程中,可帶來良好的健康效果,包括預防大腸癌。」他指出,膳食纖維蘊含在全麥、豆類、蔬菜和水果等食物中

每天至少25克 全麥蔬果多吃

膳食纖維要攝取多少才夠?英國營養諮詢委員會曾建議,應每天30克,該研究則建議25-29克,但再多攝取些也無妨。30克到底是多少?奧克蘭科技大學營養學教授艾琳·拉什(Elaine Rush)向《BBC》表示,半杯燕麥片約含9克纖維,一片全麥麵包有2克纖維,一顆連皮煮熟的馬鈴薯有2克纖維,一根胡蘿蔔有3克纖維,一顆連皮蘋果則有4克纖維。

缺鐵或低礦物質 注意攝取量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該研究未提出食用膳食纖維的風險,但團隊指出,攝取過多膳食纖維可能對缺鐵或低礦物質水平的患者產生不良影響,可能進一步降低鐵離子的含量。此外,該研究主要著墨在富含纖維的天然食物,人工萃取的纖維保健品並不包括在內。且團隊僅將健康參與者納入研究,因此研究結果不適用於現有慢性病患者。

 

參考資料:

1. High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and whole grain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2. Study details how high fiber diets make for healthier lives.

3. The lifesaving food 90% aren’t eating enough of.

4. Reynolds, Andrew et al.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 a seri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The Lancet , Volume 0 , Issue 0.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924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臺中慈濟醫院治療大腸癌腹膜轉移病人,積極採用腫瘤減積手術加溫熱化療,兩年平均存活率達八成。以106年第一位病人為例,存活至今近五年,更是同類病人三倍多。大腸直腸科主任邱建銘指出,腹腔溫熱化療技術已臻成熟,可望為大腸癌後期病人爭取延長存活期。腫瘤減積手術合併溫熱療法 存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國內得心冠肺炎疫情雖然有趨緩,但在三級警戒解除之前,許多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因擔心染疫不願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同家醫院一周內竟有五位民眾因心肌梗塞被送至急診室急救,比過往一般夏天狀況多了許多。經病史詢問後發現,不少是因不敢來醫院,自行停用心血管疾病用藥所造成,醫師強調,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台灣出生率持續低迷,2020年台灣出生與死亡人口數驚見『死亡交叉』,少子化已是國安危機。美國更預測台灣2021年生育率僅1.07,全球倒數第一。為搶救生育率,今年7月1日祭出「催生利多」,方案無排富且年齡層放寬至45歲以下,最大補助額度達10萬元。台灣生殖醫學會及生育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根據2018年國健署發布之癌症登記報告,乳癌位居台灣癌症發生率之首,其中約20%-25%患者為高轉移、高復發、惡化的HER2陽性。隨著全身性藥物治療進步,多數病人癌細胞器官轉移的狀況都控制得越來越好,唯獨腦轉移病患比例增加,近來發展出小分子標靶藥物等術後強化輔助治療,除...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