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周邊動脈阻塞7高風險群! 是你嗎?

周邊動脈阻塞7高風險群! 是你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池先生本身有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末期腎衰竭,目前持續洗腎中。後來,池先生因雙腳疼痛、跛行且合併左腳慢性潰瘍感染,來到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門診求診。

周邊動脈阻塞 各科共同照護

池先生雙腳嚴重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經過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評估後,分別在二個月及三個月後,安排了下肢動脈血管成形術。

在住院過程中,因為血糖控制不佳,而轉由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葉峻榳接手照顧。在葉峻榳醫師的照料下,血糖控制趨於平穩;同時,也會診了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林祐丞醫師,共同照護左足慢性潰瘍傷口。

注意常見危險因子 糖尿病患風險高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簡稱PAOD),常見的危險因子有:老化、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腎病變、肥胖等。在這幾項因子中,老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幾乎都是新陳代謝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又以糖尿病人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群。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容易會惡化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嚴重會進展到足部潰瘍,甚至截肢。

足部血管評估 避免截肢憾事發生

葉峻榳醫師表示,糖尿病人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若加上神經病變,更容易導致足部變形、潰瘍、甚至必須截肢;嚴格來說,每位病人,都必須學會自我足部評估。

此外,臨床醫師也要做好全人醫療,根據病人狀況,擬定個人治療計劃,給予運動及藥物建議;嚴重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要轉診至專科醫師(心臟血管內科或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進一步處置。

【延伸閱讀】

生完小孩變胖不要急 賴睿昕醫師揭產後減重3大觀念

不只久站久坐要注意靜脈曲張 『這族群』更容易忽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7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許多爸媽幫寶寶買了保險後,才發現太慢買,或是不符合實際所需!達人傳授購買新生兒保險的7大方針,就算之前買錯了也不要緊,趕快聯繫你的保險業務員,重新規劃1份滿足大人需求、寶寶需要的保單!   知名保險達人王大包提醒爸媽,幫孩子買保險時,因為嬰幼兒保費相對便宜,因此各方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國研院國網中心啟動「御守臺灣・科技抗疫」專案,釋出國際級超級電腦「臺灣AI雲」,其計算力、儲存及大數據資料集等資源,免費開放各界提案申請運用抗擊疫情。   國研院宣布與國際科技大廠NVIDIA攜手,即日起在臺灣AI雲上提供Parabricks基因定序軟體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站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更是沒日沒夜照顧確診者,為此,許多民眾送餐到醫院,地方店家也紛紛推出醫護用餐優惠,想為第一線辛苦醫護加油打氣。而南投信義獅子會則向在地農友認購了246顆高麗菜,送給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醫護人員,讓辛苦防疫的第一線人員能夠吃的健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懷孕時,寶寶透過胎盤跟臍帶得到母親所提供的養分,寶寶生命和母親緊緊相連。生產時,臍帶一刀剪斷,但其實斷臍後寶寶跟母親還能建立起另一道生命的聯繫,那就是母乳哺餵。傳統現代不同觀念 母乳哺育怎麼做民國50-60年代後,配方奶的商業行銷成功再加上職場婦女比例的增加,哺育嬰兒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