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周邊動脈阻塞7高風險群! 是你嗎?

周邊動脈阻塞7高風險群! 是你嗎?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5歲池先生本身有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末期腎衰竭,目前持續洗腎中。後來,池先生因雙腳疼痛、跛行且合併左腳慢性潰瘍感染,來到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門診求診。

周邊動脈阻塞 各科共同照護

池先生雙腳嚴重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經過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柏森評估後,分別在二個月及三個月後,安排了下肢動脈血管成形術。

在住院過程中,因為血糖控制不佳,而轉由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葉峻榳接手照顧。在葉峻榳醫師的照料下,血糖控制趨於平穩;同時,也會診了傷口照護中心主任林祐丞醫師,共同照護左足慢性潰瘍傷口。

注意常見危險因子 糖尿病患風險高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簡稱PAOD),常見的危險因子有:老化、抽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腎病變、肥胖等。在這幾項因子中,老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幾乎都是新陳代謝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臺灣,又以糖尿病人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群。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容易會惡化神經病變和血管病變,嚴重會進展到足部潰瘍,甚至截肢。

足部血管評估 避免截肢憾事發生

葉峻榳醫師表示,糖尿病人是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若加上神經病變,更容易導致足部變形、潰瘍、甚至必須截肢;嚴格來說,每位病人,都必須學會自我足部評估。

此外,臨床醫師也要做好全人醫療,根據病人狀況,擬定個人治療計劃,給予運動及藥物建議;嚴重的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要轉診至專科醫師(心臟血管內科或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進一步處置。

【延伸閱讀】

生完小孩變胖不要急 賴睿昕醫師揭產後減重3大觀念

不只久站久坐要注意靜脈曲張 『這族群』更容易忽略!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76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癌友在抗癌過程中,最辛苦就是化學治療,在化療過程中,身上的白血球數目會降低,引起免疫力低下,造成感染,因而無法準時接受治療,嚴重者更可能危及生命;其實,目前醫藥發達,對於癌友在化療中所出現的白血球降低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問題,除了有白血球生成素可以預防,現在還有新的長效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針對深層胎記、黑斑以及刺青的去除,可利用不同雷射技術來治療。目前已有嶄新的皮秒雷射來達到效率更高、副作用更少、恢復期更短的治療。皮秒雷射藉由發出755nm波長的光學震波,能在治療時更專一地將色素粒子擊碎,避免傷害到周圍的肌膚,因為有別於傳統雷射、脈衝光...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yuemei)肚子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但是有的人的是平坦,而有的人則是突起。但是突起的肚子還可能是疾病信號,那麼大肚子的原因有哪些呢?又有哪些危害呢?應該怎樣減肚子呢?一起來看看吧。   肚腩是心臟病、糖尿病和一些癌症的前兆,如果節食和運動沒有幫助你緩解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是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