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趙敏
圖片/陳德信
常聽人家說冬天適合進補,但夏天其實也可以吃補。炎炎夏日濕氣重,容易大量出汗與排尿,也常感到食慾差或疲累沉重,中醫認為會耗氣傷陰。
中醫常說「暑必夾濕」,濕使人在夏季容易疲憊昏沉。《黃帝內經》提到,春、夏、秋、冬四季有分別對應滋養的五臟,夏、秋兩季之間還有一個「長夏」,大約在七、八月颱風較多的時候,多雨的環境也會形成濕,內外濕邪過多都容易引起脾胃不適,這段期間應吃涼補養脾,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養生健康中心主任喬聖琳說。
不過涼補並不是一味地「補水」而已,中醫在幫患者調理時,還會選擇「補氣」的食物和藥材。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醫療部中西醫師劉佳祐說,身體所有的成分都是由氣形成進而推動,氣又分陰陽,像冬季天冷,需用溫補來補足陽氣;夏季天氣熱,身體就像鬧乾旱的稻田,會用清涼滋潤的方式滋補身體的陰液,「氣能夠化成水,還能生津、收攝,讓水保持在體內。」
中醫的「涼」並非溫度
涼補以益氣、生津、健脾、補陰為原則,多選擇屬性偏涼的藥材和食材。中醫常用的涼補藥材包含薏仁、西洋參、玉竹、百合、茯苓、麥門冬等,嚴重氣虛、一到夏天就大量出汗或容易中暑的人,服用這類中藥可滋陰、祛濕和補氣。
食材方面,苦能祛心火,酸能生津、收斂身體的津液,像苦瓜、苦茶、酸梅等都是夏季常用的消暑食材。
劉佳祐提到,五汁飲和生脈飲也是夏天常用的解暑飲品。五汁飲是由甘蔗、麥門冬、蓮藕、荸薺與水梨打汁而成,能生津止渴;暑熱重、耗氣、疲倦多汗的人飲用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製成的生脈飲後,可益氣生津。
夏季盛產許多消暑的水果,瓜果類偏寒涼,像西瓜、椰子都相當多汁、沁涼入脾,是許多怕暑熱者的救星。雖然西瓜有「天然的白虎湯」之稱,和椰子一樣有清暑熱的功效,但涼性水果吃多了,腸胃可能受寒,容易拉肚子,建議適量食用。
要注意的是,中醫的「涼」指的並非溫度,而是食物的屬性,有些人以為吃涼補也包含吃冰,其實並非如此。喬聖琳說,吃冰會造成血管收縮,熱氣鬱在體內排不出去,而且吃冰只是口感上覺得冰涼,但處於恆溫的身體要把外來的冰給融化掉,以調回平衡狀態時,需消耗大量陽氣,且冰融化後並沒有變成能被人體利用的津液,因此不建議吃冰。
不過要求在夏天不能吃任何冰涼的食物,未免也太強人所難。若真的要享受清涼飲食,建議接近室溫或微涼,飲品則不要加冰塊,「冰箱拿出來退冰、變成接近常溫時再飲用,有點涼就好,」劉佳祐說。
涼補不宜在晚上吃
大部份的人在夏天都應補充水分,或吃涼補益氣、保水、化濕。不過涼補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劉佳祐叮嚀,寒性體質的人容易手腳冰冷,較不適合吃涼補;而脾胃不好,經常拉肚子的人,或是受一點風寒就氣喘咳嗽、上呼吸道感染,甚至感冒、生理期將來的時候,也應避免吃涼補。
中醫診所主治醫師余雅雯也提醒,涼補最好不要在晚上或睡前吃,因晚上大氣偏陰,吃太多寒涼的東西容易腹脹、腹瀉或消化不良,引起水腫、拉肚子或白帶變多。
正確吃涼補其實可以吃得很健康,讓自己在暑氣蒸騰的夏日仍保有滿滿的活力。
(全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9466)
【延伸閱讀】
原來如此/夏季「濕氣」排不出,睡再久也睡不飽
這樣吃/夏吃「嫩薑」恰恰好!不上火、排濕氣、順利減重
熱搜/「洗臉機」大熱門!哪些人絕對不要用
週末自己煮/單身族、小倆口難下廚?學會3招聰明煮
週末做什麼?/連心裡都變輕鬆的「斷.捨.離」整理術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搜尋: 健康養身啤酒屋 台北市清粥小菜 台北市食品材料行 台北市大埔鐵板燒 台北市海鮮吃到飽 台北市素食餐廳 台北市港式飲茶 台北市川菜餐廳 台北市跳蚤市場 台北市布行 台北市重機駕訓班 台北市k書中心 台北市貨車出租 台北市小貨車出租 台北市養身大埔鐵板燒菜單海鮮吃到飽素食餐廳台北市吃到飽健康養生食譜健康養生餐健康養身毛巾操健康養生網大埔鐵板燒加盟新竹大埔鐵板燒菜單大埔鐵板燒台北民權大埔鐵板燒新莊大埔鐵板燒汐止大埔鐵板燒新北市大埔鐵板燒南京東路
相關推薦
本土+2386!居家照護10縣市開辦 陳時中曝破萬時間點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今(20)日宣布新增2386例本土病例,95例境外移入,包含82例落地採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本土病例的人數增長速度極快,「疫情將有大規模的展開。」而媒體問及「本土病例破萬的時間點」時,陳時中回應「大概是月底。」 今日增加1重症 中症8人...
閱讀詳情 »居家照護緊急就醫交通放寬 除了打119這些情況都可行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部分縣市的「輕症居家照護」已經上路,各縣市也即將施行;同時為了降低119的負荷,個案如有出外就醫需求,可以自己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0)日宣布放寬就醫的交通方式,不論是緊急或非緊急,或是輕症居家照護,都可由親友接送,或是自行前往(步行或開車、騎車)。另外派救護...
閱讀詳情 »講座報名/胸悶 心悸原來是這病! 及早發現遠離中風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常常會心悸、頭暈?小心你可能是心房顫動患者。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專任陳志維醫師說明,「心房顫動」是跟老化十分相關的疾病,隨著年紀的增加,心房顫動發生的比率也會增加,若本身是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的患者,也會是心房顫動好發族群。 心房顫動除了會造成心悸、頭暈、喘、...
閱讀詳情 »本土+2386,染疫人數增四成 居家隔離照護者影響工作可補助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今(4/20)本土個案新增2386例,相較昨日成長四成;境外移入數則有95例,包含落地採檢82例及13例居家檢疫採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坦言,「疫情發展速度快,估計未來可能病毒傳播可能會更大規模地展開」,呼籲民眾外出時需謹慎以待,戴口罩、保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