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多吃蔬果、優酪乳,降低大腸癌發生

每37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讓人心驚膽跳!防治大腸癌,從飲食做起,台灣癌症基金會建議少吃紅肉,多吃蔬果、優酪乳及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的影響,大家趕快照著做喔!
多吃蔬果 優酪乳,降低大腸癌發生
台灣癌症基金會進行「大腸癌與大腸瘜肉認知」調查,發現6.8%的受訪者患有大腸瘜肉,依人口比例推估,人數達71萬人,罹癌風險高,建議少吃紅肉等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多吃蔬果、優酪乳及高纖維質食物,減少糞便停留腸道的時間,降低壞菌與毒素的影響,有助於降低大腸癌發生率。

《青壯年罹患率成長1.7倍》
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大腸癌是目前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平均每37分鐘就有1人患病,雖然好發於50歲以上的人,但近20年來,20~49歲的年輕族群大腸癌罹患率成長1.6~1.7倍,相當驚人。

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1102名22~4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癌與大腸瘜肉認知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存在5大腸癌危機,即瘜肉認知低、篩檢意識低、規律運動低、外食蔬果低及腸道健康低,都可能影響腸道健康;調查顯示,6.8%的受訪者表示患有大腸瘜肉,基金會推估,人數高達71萬人。

《8成的人對大腸瘜肉認知錯誤》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5大腸癌危機中,80%受訪民眾雖聽過大腸瘜肉,但多數認知錯誤;其次篩檢意識低,76.9%的人沒做過糞便潛血檢查;77.4%運動量不足,67%幾乎天天外食,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30%的人有便秘或腹瀉情形,可能導致壞菌增生、使腸道容易吸收毒素。

《高纖食物促進腸胃蠕動》
賴基銘指出,大腸癌從異常病變至癌化,通常約10~15年,早期發現、及早切除,才能降低罹癌風險,不過肉眼不易看出血便症狀,必須經由糞便潛血檢查確診,因此防治大腸癌首需進行糞便潛血檢查

生活習慣方面,調查顯示,70%的民眾運動量不足,因此遠離大腸癌需加強運動,養成多吃蔬果、少吃紅肉的習慣,並食用優酪乳或高纖維食物,促進腸胃蠕動,孕育好菌,便可降低發生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穿透力優於紅外線燈,藥理實驗證明療效 感冒、小兒發熱腹瀉、各種代謝病,「艾灸」有解 滑手機滑到眼花、頸椎病,久站導致足跟痛,頭痛、失眠、耳鳴,軀幹四肢的痠、痛,感冒、鼻塞、排便問題,乃至於各種代謝病、婦女病,78種西醫很難治好的文明病,都可以透過艾灸來緩解。本書全圖解,讓你找對穴位,在家就能自己動手...

閱讀詳情 »

阿茲海默症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無解,台大醫學教授曾文毅在神經細胞辨識上的突破性發展,讓深困其中的病患與家屬大感興奮。 【撰文:張殿文】 長期以來,在醫療領域的市場缺口中,阿茲海默症可說是最急迫的一個。因為阿茲海默症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然無解,而台大醫學教授曾文毅嘗試將核磁...

閱讀詳情 »

【撰文:張殿文】 年底,蘋果營運長威廉斯(Jeff Williams)來台參加台積電30週年紀念會,指出醫療生技將是蘋果未來十年大計,因感測元件的技術突破,讓Apple Watch成了智慧醫療先鋒。然而,這只是蘋果布局智慧醫療的一小部分,也僅是眾多跨足智慧醫療的科技巨頭其中一員。與其說智慧手錶是人工...

閱讀詳情 »

【撰文:張殿文】 台灣健保制度建立的資料庫,現今變成全民資產和全球競爭優勢,醫界及學者貢獻功不可沒,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謝邦昌指出,主要是把資料變成「大數據」平台,許多人類還沒有發現的治療方式都在其中。 謝邦昌指出,光是健保這20多年來有系統的記錄2千3百萬人的就診狀況,從生育、遺傳到肝病、糖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