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囊腎有泡泡腎之稱 遺傳機率有5成發病率高達百分百

多囊腎有泡泡腎之稱 遺傳機率有5成發病率高達百分百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44歲胡先生入伍體檢時,意外發現腎臟長出多顆囊腫,確診為多囊腎遺傳性疾病,而這也解釋為何他的奶奶40多歲就死於腎臟衰竭,當時50多歲的父親就必須洗腎,而他也將面臨終身洗腎的厄運。


多囊腎腎友協會理事長、輔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高芷華表示,多囊腎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正式病名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亦有人稱為「泡泡腎」,遺傳機率極高,5成機率遺傳給下一代,只要帶有此致病基因,發病率幾乎高達百分百,腎臟異常增生大量囊腫,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水泡。


水泡囊腫以平均每年超過5%的速度變多、變大,如果不治療,逐漸膨脹,最後可能為正常腎臟的20倍,有如橄欖球大小,此時囊腫取代正常腎臟組織,危及腎功能,患者必須洗腎或腎臟移植。


1項台灣臨床研究發現,體內帶有PKD1突變基因的台灣多囊腎病友,平均52歲就進入洗腎病程,相較於一般慢性腎臟病患者平均洗腎年齡,足足早了15年。以胡先生為例,奶奶與父親均為多囊腎患者,30、40年前,洗腎技術較差,且不普及,加上費用昂貴,奶奶發病後腎功能急速退化,因此40多歲時就因腎臟衰竭過世。其父親則是在50多歲腹膜透析。


高芷華表示,過往多囊腎患者可說是「無藥可治」,只能透過飲食控制及多喝水等方式,延緩病程進展。青壯年患者確診後,就開始擔心50多歲時需洗腎,由於遺傳率偏高,不少人因此不敢結婚生子。


台中榮總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陳呈旭表示,最近幾年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可直接抑制腎臟囊腫增長,延緩腎功能惡化速度,延後洗腎時間,並善其他併發症。不過,目前健保給付規範較為嚴格,患者若想早一點接受積極治療,就需自費,陳呈旭期盼政府能放寬給付規範,讓患者獲得更適切的治療,遠離洗腎威脅。


高芷華表示,高血壓、腰部疼痛、血尿、泌尿道感染、腎結石為「泡泡腎」5大徵兆,高風險族群如出現這些症狀,就應積極就醫,透過影像、血液、尿液、基因等4大檢查,提早確診,擬定治療策略,或考慮透過人工生殖,讓下一代不必再面臨洗腎命運。


更多NOW健康報導
▸C肝追蹤莫輕忽!八旬肝癌嬤難動刀 標靶藥物成契機
▸耳鳴之苦釀割耳悲劇! 梵谷若穿越時空結局可能大不同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端午佳節即將來到,怎麼吃最健康?傳統粽子大都高鈉、高油、高膽固醇且低纖維,不符合健康飲食原則,台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為此特別請來內湖國泰診所張斯蘭營養師指導,研製了二款低熱量的健康粽,希望民眾不妨換個口味,自己動手「包粽」,過個健康的端午節。台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一名五十二歲的陳女士,四十幾歲起出現尿失禁,上下樓梯、打個噴嚏都會漏尿,尿失禁隱忍近五年,甚至出現膀胱脫垂卡在陰道口的問題,至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以陰道前壁修補手術,固定脫垂膀胱,術後重返正常生活。臺中慈濟醫院泌尿科劉昕和醫師指出,婦女應力性尿失禁好發主因跟年紀大有關,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胃癌早期發現,切除是最好的治療方式。隨著科技進步,傳統手術不再只是唯一選擇,醫師表示,傳統手術切除胃癌必須留下長達20多公分的傷口,病人的恢復時間長、且併發症風險高,而腹腔鏡微創手術,雖傷口小但缺少立體視野,透過達文西機器手臂的輔助,能精準切除腫瘤並清除淋巴結,大幅降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現代人工時長,工作壓力大,不只身體會過勞,心靈也會過勞!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醫師賴育民,實際走訪各企業及臨床上發現,組織支持度低、具睡眠困擾、缺乏運動及高壓力工作等特質者,是出現職場憂鬱的高危險群,推估國內至少有2成患者。所謂「職場憂鬱症」是指對工作失去熱誠、喪失目標...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