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發性骨髓瘤長者憂就醫之路 全口服療法在家吃

多發性骨髓瘤長者憂就醫之路 全口服療法在家吃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有些罹癌長輩想來看醫師,卻擔憂孩子請假載送麻煩,乾脆不來檢查了。」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長者,是台灣數十年發生率竄升最高的一種血癌,不過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聖懿臨床上觀察,有些長輩因畏懼、頻繁回診打針困難,竟不願治療。他鼓勵患者,多發性骨髓瘤治療已進入標靶、免疫治療的時代,健保目前已給付全口服藥物療法,只要每週在家吃藥,對於交通往返困難的長輩幫助很大。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長輩 注意3大症狀
多發性骨髓瘤長者憂就醫之路 全口服療法在家吃

黃聖懿醫師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從骨髓內長出的血癌,好發於70-80歲長者,且隨人口老化,已是台灣30-40年來發生率提升最多的血癌,上升近3-4倍,預估每年新增很快會破700例。

多發性骨髓瘤有3大症狀:(1)骨頭疼痛,常見胸部、上背和下腰;(2)貧血,臉色蒼白、容易喘、倦怠無力;(3)腎功能變差,有泡泡尿;黃聖懿醫師指出,痠痛、貧血、腎功能較差,其實都是一般老人家常見問題,所以造成多發性骨髓瘤很難早期確診,很多人發現都已是第三期。

黃聖懿醫師建議,65歲以上民眾應考慮安排定期抽血健檢,若發現有貧血、泡泡尿,且前胸、背部晚上特別容易痠痛,尤其是吃止痛藥也不能緩解,就要高度懷疑此病,可能需要進一步尋求專科醫師確診。

全口服藥物組合 提升治療便利性

罹患多發性骨髓瘤不用氣餒,目前已進入標靶、免疫藥物治療時代,與過去化療時代不同。以「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全身性類固醇」的藥物組合為主,配合其他多項藥物組合(如、免疫抗體),可有效提升存活期。

目前更有全口服藥物組合,提升治療便利性。黃聖懿醫師臨床上觀察發現,現今的治療藥物多以針劑為主,每週需回診注射1-2次,許多老年人頻繁跑醫院,有先天上困難。而全口服治療藥物僅需每週在家服用,就有相當於針劑的療效,可降低老年人來醫院的頻率,也減輕家屬負擔,更節省多次就醫的健保費用,對這類患者幫助很大。

根據臨床證據,健保目前有條件給付全口服類型藥物,主要用於骨髓瘤復發病患,無法接受點滴注射、心臟功能不好,身體狀況較差的患者。黃聖懿醫師說,全口服治療的客觀反應率及藥效持續時間有助於提升現有療法,不過還是須注意拉肚子、便秘、血小板降低、帶狀皰疹等副作用。

藥物治療或自體骨髓移植? 醫界持續觀察

黃聖懿醫師提到,50-60歲相較年輕患者,目前治療首選仍是自體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可讓疾病控制時間增加2-3年,不過需先用高劑量化療「洗」骨髓,清除所有骨髓的好壞細胞,再用患者的幹細胞救援。

至於年過60歲的年長患者,則以上述藥物配合類固醇的多藥組合為主,黃聖懿醫師解釋,癌細胞「吃」東西後,需要蛋白酶體幫忙代謝廢物,蛋白酶體抑制劑阻斷蛋白酶體後,無法被代謝而累積的廢物會使癌細胞死亡。至於免疫調節劑,則使癌細胞「停電」,降低其複製生長速度,且增強人體自身免疫力。上述標靶藥物還要搭配全身性類固醇,後者其本身即具有抗骨髓瘤效果。

此外,黃聖懿醫師說,現行藥物治療持續進步下,醫界已有研究進行,討論未來新型藥物是否可替代自體骨髓移植,給患者更好的治療。

鼓勵患者正向治療 追求良好存活期、生活品質

「有治療的生活品質,絕對比沒治療好。」面對臨床上很多罹病害怕、憂鬱,卻不想被治療的患者,黃聖懿醫師喊話,多發性骨髓瘤雖然無法治癒,但可以嘗試控制,與病共存,台大醫院10年存活率已超過25%以上,而在2000年前僅不到10%,所以這是個令人鼓舞的進步。

隨著更多新治療問世,以及口服藥等不同劑型,方便患者服藥,解決治療難題,黃聖懿醫師說,骨髓瘤患者應正向樂觀,勇於接受治療,並規律服藥,在藥物進步下,有希望等待治癒的機會。

【延伸閱讀】

第一期或第二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 也可能是難治高風險族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育兒秘方百百種,許多老人家總習慣餵嬰幼兒喝蜂蜜水、葡萄糖水,希望孫子排尿順暢,皮膚紅潤細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醫務長、小兒科醫師吳文豪則提醒,純母乳哺育的寶寶不必額外補充水份,4至6個月大時,則可喝些純蘋果汁、柳橙汁。 食藥署網站「闢謠專區」,有人詢問,「家中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本國籍30多歲女性(案518),今(2020)年1月至菲律賓工作,9月18日返台。曾在菲律賓工作確診後治療 返台自費檢驗又呈弱陽性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在菲律賓工作期間,曾於6月19日至...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習慣養成與行為成癮也和基因有關。陽明大學研究團隊找到調控大腦基底核紋狀體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關鍵基因,不僅解答掌管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也破解其建構神經迴路的基因分子機制。 位於大腦深部1群神經核組成的基底核,是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日前有醫師指出藝人小鬼主動脈剝離與先天多囊腎可能有關連,為何會引起致命危機?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瑋醫師表示,先天多囊腎患者本身結諦組織的體質缺陷,不僅會有不正常增生水泡造成腰腹疼痛、感染等問題,還會連帶影響造成腦血管瘤、主動脈剝離等相關致命病變,呼籲患者除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