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C多健康!維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

若是只想預防壞血病,每天需要十幾個毫克的維生素C就夠了。正常情況下,60毫克也足夠在肝臟中留有一定儲備了。但為了滿足人體的最佳狀態和預防慢性病的需要,目前多數國家的推薦量是100毫克,可耐受最高量是1000毫克。也就是說,從100毫克到1000毫克都是安全的。如果靠天然水果蔬菜來供應,吃到100毫克的維生素C已經有點辛苦了,吃到1000毫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不過,服用藥片倒是很簡單,只要吃10粒酸溜溜的維生素C小藥片, 就可以達到1000毫克的水平了,費用只有大約3塊錢。

多C多健康!維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

一種營養素的需要量,會因為個體差異而有很大不同,也會因為生理狀況的不同而產生極大差異。有些差異是遺傳決定的,另一些可能是後天飲食生活習慣形成的,還有一些是疾病帶來的需求變化。


比如說,很多感染性疾病都會增加維生素C的需要量,外傷和精神壓力也會增加維生素C的需要量。所以,在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情況下,建議每日服用1000毫克的維生素C,這是國內外營養學家都認可的。一些營養學家私下里承認,他們自己也經常服用維生素C片劑,每日的數量從300到1000毫克不等。
又比如說,貧血的人需要增加維生素C,以幫助植物性鐵的吸收,從而為血紅蛋白的合成提供足夠的原料。

多C多健康!維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
這裡需要特別關注的是,胃酸不足的人非常需要增加維生素C。一方面,植物性食品中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相當依賴於胃酸的作用,因為胃酸的強酸性可以讓它們從不溶性變成可溶性狀態。如果胃酸不足,吸收率就會很低,即便吃了富含鐵、鋅的食品,營養元素也會穿腸而過,身體仍然貧血、缺鋅、缺乏活力。而貧血、缺鋅的狀態,又會影響到消化道細胞的更新和組織修復,進一步降低營養吸收能力,變成一個惡性循環。維生素C提高礦物質吸收率的作用,在此時顯得更為寶貴。


對於胃酸不足、消化不良的人來說,維生素C除了幫助微量元素的吸收之外,還有一個重要意義。由於胃酸不足,胃內pH值較高,起不到足夠的殺菌作用,食物在胃中停留幾個小時的過程中,會發生細菌的繁殖。這種繁殖的效果和炒熟的蔬菜長時間放在室溫下一樣,都會使食物中的硝酸鹽轉變成亞硝酸鹽,並進而合成亞硝胺,會大大增加患癌症的危險。維生素C是抑制亞硝酸鹽轉變成亞硝胺的最有效物質。所以,對於消化不良胃酸不足的人來說,吃飯時服用兩三片維生素C 不失為明智之舉。

多C多健康!維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
還有很多人問,天然的與合成的維生素C有什麼不同呢?維生素C沒有什麼不同,一種化學物質,無論是化學合成、發酵生產還是從天然食物中提取,只要結構一樣,只要足夠純,作用也完全一樣。不過,發酵生產的維生素C畢竟比較“純潔”。如果不是從天然食物中把維生素C提純出來,而是把天然食物做成凍乾粉末,壓成片或做成膠囊,它就保留了天然食物的多種營養保健成分,其綜合作用肯定要比單一的維生素C更有效。吃維生素C藥片不能替代吃水果蔬菜,正是這樣的道理。至於是購買“天然”來源的果蔬凍乾維生素C產品,還是購買普通的維生素C小藥片,就看您的經濟實力和效益比較啦。

多C多健康!維生素C到底要吃多少?

相關文章閱讀:

注意!9種食物吃錯部位比毒藥還可怕!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29220

 

相關推薦

【NOW健康 林芊聿/台中報導】用精油洗澡看似享受,能讓皮膚光滑柔細,但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種貴婦沐浴。54歲陳姓婦人罹患多年乾癬,皮膚脫屑起紅疹,手指關節腫脹,接受正規治療後,症狀逐漸好轉,卻在友人介紹下購買洗澡機及精油沐浴,導致病灶再度復發。   台中慈濟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醫師林亮宏表示...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芊聿/台北報導】33歲的江先生1個月前發現右側睪丸變硬,但不痛不癢,大小似乎也沒變,擔心有病變前來就醫。門診觸診發現2側睪丸大小差不多,但右側質地變硬。陰囊超音波確認是右側睪丸腫瘤,正常睪丸組織已被推擠到旁邊。   替該名患者診治的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主任醫師洪峻澤表示,該男...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馬姍妤/綜合報導】隨著運動姿勢不正確、體重超標,退化性關節炎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大約有350萬人深陷膝關節疼痛之苦,應對關節疾病更加重視。然而民眾對退化性關節炎有不少迷思,如自行使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甚至以為換人工關節就一勞永逸,這些都是錯誤觀念。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日前一位37歲健身教練早晨突然中風,即時送醫治療後,持續復健目前恢復中。另一位南投年約30歲保全,卻在值班時因腦中風突然倒下,再也沒有醒來過。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提醒民眾,腦中風並非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不能大意,並呼籲應定期量測血壓,降低中風發生機率。中風後腦損傷 身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