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大腸直腸癌成新「國病」 醫籲早篩檢早就醫

大腸直腸癌成新「國病」 醫籲早篩檢早就醫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6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逾1萬5千人,平均每5分06秒就確診一位罹癌患者,大腸直腸癌更是連續11年蟬聯發生率第一名,大腸直癌儼然已成為台灣新「國病」。

台灣腸癌發生率全球第一 恐與飲食、壓力有關

對此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暨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陳鴻華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發布之癌症統計資料,2012年南韓大腸癌發生率排名第一,平均每10萬人中有45名患者 ;但相較於我國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同年度國人平均每10萬人中就有45.1名患者 ,發生率高於南韓,成為實質的全球第一;然而罹患大腸癌成因很多,除家族病史、高齡化、飲食不健康為高危險族群外,也可能因工作時數長、壓力大,導致免疫力下降,讓大腸癌有機可乘,提醒民眾需多加注意。 


大腸直腸癌成新「國病」 醫籲早篩檢早就醫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部長王輝明推測,近年大腸癌發生率居高不下且逐漸年輕化的原因,可能與飲食西化,醃製、燒烤、油炸、紅肉等攝取過多有關,加上食安問題不斷引爆破壞腸道健康。另外,國健署及各醫療院所積極推動糞便潛血檢測,也使大腸癌發生率數據攀升,以臨床診斷資料顯示,過去初期大腸癌的發現率約佔15%,現則提升至25%,若民眾定期篩檢及積極治療,未來可望降低致死率。

善用健保免費篩檢 早期發現治療成效高

王輝明榮譽理事長說明,自我篩檢是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方式,民眾可多觀察排便狀況,若出現血便頻便、腹部絞痛或是異常的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檢查,若無症狀者則應配合國健署提供的定期篩檢,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可免費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依臨床數據顯示,約三成民眾呈陽性反應卻未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可能導致病情惡化卻不自知,枉費糞便潛血檢查早期發現的目的,因此呼籲民眾務必遵從醫囑進行相關檢驗。

陳鴻華理事長進一步指出,台灣大腸癌治療成效顯著,透過手術能將腫瘤完全清除,尤其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發達,不僅傷口小,術後的疼痛也較傳統手術輕微,可大幅縮短術後復原時間,加快回復正常的生活,醫師也強調開刀未必損及肛門,希望病人不要畏懼開刀而延誤治療。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宣導大腸癌預防關鍵之道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希望提升民眾病識感,持續推動衛教宣導,預防大腸癌呼籲民眾平時應多吃蔬果、少吃紅肉、加工肉品及油炸燒烤食物,搭配規律運動且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及排便,減少致癌物停留腸道時間,降低腸癌發生機率,最重要的則是主動篩檢,建議50歲以下年輕民眾,應自行進行糞便潛血檢查,50歲起配合國健署提供之免費定期篩檢,以期能早期發現並儘早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76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圖片翻攝自 連結)   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非常的注重「吃」,想要活得健康、活得長命百歲,吃什麼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今天要跟大家介紹六樣對健康非常有益的食物,一定要多吃一些!   魚類:魚類屬於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是公認的對人類健康有益的食物。日本是全球壽命最長的國家...

閱讀詳情 »

俗話說:「北人蔘,南三七。」三七補血第一,性溫,味甘微苦,可用於治療外傷,預防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體虛症。既可內服,又可研末,是一味藥用價值極高的中藥材。 吃過三七粉的都說,沒見哪種葯這麼好的!癌症腫瘤患者、心腦血管病人、糖尿病人、關節炎、痛風、慢性炎症、胃潰瘍、每天吃一點三七粉都能感受到非常好的效...

閱讀詳情 »

糖尿病病人應該明白,對壽命的最大威脅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並發症。可以肯定地說,只要糖尿病病人的病情獲得有效的治療,就完全能夠避免糖尿病並發症發生髮展,享受健康人一樣的工作生活,像健康人一樣長壽。所以糖尿病病人要對獲得長壽和高質量的生活應有足夠的信心。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能堅持正確治療,往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明琪報導) 1名40歲男性,有三年的糖尿病史,為了衝業績拚命工作,卻疏於運動,加上三餐不定時,雖有固定服用降血糖藥,但血糖值依舊不穩定,某次接受例行檢查被發現有輕度到中度的脂肪肝;糖尿病照護中心院長林款帶指出,臨床上每兩個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人有脂肪肝問題,雖多數沒有症狀,但長期下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