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天氣入秋還是可能熱傷害 室內、戶外補充水分都不能少

天氣入秋還是可能熱傷害 室內 戶外補充水分都不能少

【NOW健康 陳盈臻/台南報導】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劇烈,去年均溫達24.56度,不僅較前(107)年升高0.34度,也創下自民國36年有紀錄以來之歷史新高。地球持續暖化,雖入秋冬白天氣溫仍偏高,因此各種防暑降溫的措施依然不能少,建議白天著涼爽透氣之衣物,夜間天氣變涼再加上外套保暖,避免厚重衣物影響散熱造成熱傷害。


熱傷害並非都發生在戶外或大太陽底下,部分也可能發生在室內。熱傷害泛指人體因體內熱累積導致的各種身體損傷,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病人、服用藥物、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因此再次提醒需注意預防和及時治療。


台灣自2018年11月開始開辦農民保險職災給付。目前申請職災給付的個案尚不多。根據日本2016年統計農業職災事故死亡原因,以農業機械操作事故相關最多(占70%),其他值得注意的是戶外高溫中暑所致(占6%)。因此提醒農民朋友遇有熱衰竭及熱中暑時,可申請農民保險職災給付。


人體散熱方式主要為皮膚輻射及排汗散熱。汗液蒸發為處於高溫環境時最重要的散熱方式,但在高溼度環境時,蒸發作用便十分困難。熱傷害指長期處於高溫、高溼度的環境下,導致體溫調節系統異常,人體大量蓄積熱能,導致體溫升高、水分與電解質代謝紊亂、神經與心血管等系統功能障礙,從較輕微的熱痙攣(heat cramps)、熱昏厥(heat syncope)、熱衰竭(heatexhaustion),到多重器官衰竭甚至可能死亡的熱中暑(heat stroke)。


其中熱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1種,若延遲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成以上。主要症狀包括躁動、意識混亂、抽筋或昏迷,且中心體溫升高至攝氏40度以上。熱衰竭則與體內水分、電解質大量流失有關,表現有虛弱、口渴、疲倦和頭痛,可能伴有食慾不振和噁心嘔吐,神智仍清醒,中心體溫可能正常或稍高。


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教授,以及佳里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周小軒共同表示,一般健康的人也可能發生熱傷害,應隨時提高警覺,若有疑似症狀可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平躺,用風扇或冰塊等設法降低體溫,並盡速送醫,清醒者則可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


熱傷害是個可以預防的疾病,不論在室內或室外皆須適時補充水分,必要時可添加食鹽,隨時注意尿液顏色,避免高溫曝曬,加強通風等,牢記「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的口訣,減低發生熱傷害的風險。也特別提醒勞工及農民朋友遇有上述熱傷害疾病時勿忽略職災權益。


更多NOW健康報導
▸人工植牙技術日新月異 科技輔助「植」得安心有保障
▸當安眠藥遇上4大類飲食 交互作用恐踩地雷「藥」當心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根據國民營養調查,年紀愈輕的族群,每日的鈉(鹽)攝取量愈高,又以19到30歲的青壯年男性族群最明顯,每日攝取量超過建議攝取量的1.9倍。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現代人偏好重口味料理,容易攝取過量的鹽,對健康可能造成不利的影響,包括易增加罹患高血壓、動脈硬化、冠狀動脈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口感細緻多汁、顏色鮮紅的紅龍果,是夏天消暑的水果。炎熱的夏天,回到家吃一口冰冰涼涼的紅龍果,馬上透心涼。專家表示,紅龍果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C及礦物質,還有膳食纖維及果膠物質,具有潤腸通便的效果。每年6至11月間,是紅龍果盛產時期。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指出,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颱風蘇迪勒來勢洶洶,挾帶強風豪雨直撲台灣而來。根據聯合颱風預警中心,蘇迪勒是今年至今最強的熱帶氣旋。婦產科醫師提醒,颱風氣候有可能影響地球磁場,易導致孕婦身體不適、胎兒窘迫,甚至發生早產的情況。美國哥倫比亞社會學者薩米‧查赫蘭,在1992年研究發表論述,颱風對兒童及孕產...

閱讀詳情 »

(圖片來源:左圖非本人-僅為示意圖 /  右圖擷取自東森新聞 新聞影片)宜蘭內埤海灣又被稱做情人灣,看似平靜的海灘其實暗藏著危機,一起活生生例子就這樣發生,兩個雙胞胎姊妹到宜蘭內埤海灣玩水,一開始看似這個海灣平靜,也未注意看旁邊的告示牌,不料就發生了憾事。爸爸呼喊著小女兒的的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