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太可怕!這種東西居然是一種瘤...全身上下都會長!尤其注意家中老人!

角化棘皮瘤又名自癒性原發性鱗狀細胞癌、皮脂性軟疣、鱗狀細胞假上皮瘤,是在臨床表現與病理上類似於鱗癌的上皮腫瘤,為一種可以自癒的皮膚假性腫瘤,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變。一般認為損害起源於毛囊,它可能是毛囊角化上皮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的表現,病因不清,也許和遺傳、輻射、化學致癌劑、皮膚創傷及病毒感染等多因素有一定的關係。臨床將其分成單髮型、多髮型與發疹型,其中單髮型角化棘皮瘤最為常見,主要發生男性及老年人。

太可怕!這種東西居然是一種瘤...全身上下都會長!尤其注意家中老人!

單髮型角化棘皮瘤主要發生於暴露位置,特別是臉部中央、鼻、頰與眼周,也可以發生於手腕背側、前臂伸側、口唇與硬毛位置。損害初為質硬的紅色或者膚色丘疹,沒有自覺症狀或者有輕微癢感,約2至8星期丘疹迅速增大為直徑1至2.5釐米堅實質硬的半球形結節,表面光滑,膚色或者淡紅色,可見纖細的血管與擴大的毛囊孔,邊緣傾斜,表面呈分葉狀。瘤體頂端充滿角質呈火山口樣凹陷,祛除角質可見多個乳頭狀物。基底無浸潤,不和皮下組織粘連,活動度較大。瘤體一般在6個月內自行消退,先是瘤體漸漸收縮變小,並且漸漸形成乾燥的角栓整塊或者零散分離、脫落,接下來形成基底呈杯狀或者碟形類似有結痂的膿瘍樣損害,愈後留有萎縮性瘢痕。

臨床裡可見到約20%變異的單發性角化棘皮瘤,如瘤體生長迅速,直徑可達5釐米或者更大,並且會引起其下組織破壞,經常發生在眼瞼與鼻部,數月之後伴有較大斑塊剝離而自癒的巨大角化棘皮瘤;瘤體巨大,直徑可達20釐米,邊緣隆起並且捲曲,中央萎縮,經常發生在手背與小腿,無自行消退傾向的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發生於甲遠端的中央呈火山口樣的角化增生物,及會引起指骨破壞的甲下角化棘皮瘤等。

組織病理主要症狀為表皮內巨大角栓,兩邊表皮唇樣增生,向下呈分葉團塊狀,可見不典型細胞、角珠與角化不良細胞,真皮淺層炎症細胞浸潤。

角化棘皮瘤雖然屬良性腫物,絕大部分可自行消退,但是由於其和鱗癌的關係並不能完全明確,並且有報告角化棘皮瘤有再發與惡變的可能,所以臨床多主張採取積極的方法治療。手術徹底切除瘤體是該病治療的首選之法,Mohs術式比較適用於瘤體再發或者有侵襲性生長的損害,X線照射對大部分損害有效,電乾燥法或者液氮冷凍比較適用於較小損害。口服異維A酸、依曲替酯或者甲氨蝶呤,或者瘤身體內注射5-FU等均有一定療效。但是不同方法的選擇,要依據病況因人而不同。

 

  角化棘皮瘤早期症狀可分為以下4種類型:

  1、單發性角化棘皮瘤

  單發性角化棘皮瘤(solitary keratoacanthoma) 皮損迅速增長,在3~8周內從1mm的斑疹或丘疹可發展到25mm大小,半球形,圓屋頂形、皮膚色結節。結節表面可見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皮損光滑發亮與周圍界限清楚,表面可見毛細血管走行。非典型角化棘皮瘤常見,有些類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瘤,另一些則呈結節增殖性外觀,火山口樣凹陷。巨大角化棘皮瘤指直徑大於2cm,常侵犯鼻和眼瞼。甲下角化棘皮瘤罕見,有觸痛,呈破壞性火山口狀中央,常致末端指骨損傷,甲下損害常不自然消退,且早期引起其下方的骨破壞。在放射線下其特點為新月狀溶骨性缺損,不伴發硬化症或骨膜反應。單發性角化棘皮瘤好發於曝光區,如面中部、手背和臂部,其他如臀部、大腿部、陰莖、耳和頭部亦可受累。女性手背部損害較少,小腿部損害常見。口腔黏膜罕見。多見於中老年,男較少見。本病有趣的特點為迅速增長約需2~6周,繼之在2~6周內保持穩定,最後在2~6周後自行消退,遺留輕度凹陷性瘢痕。但亦有一些損害需6個月到1年才能完全消退。據估計約5%的損害可復發。

  2、多發性角化棘皮瘤

  多發性角化棘皮瘤(multiple keratoacanthoma) 此劃角化棘皮痛常稱為Ferguson Smith型多發性自癒性角化棘皮瘤,臨床上和組織學上與孤立性皮損相同。皮損數目不等,通常為3~10個,侷限於某一部位。本病好發於顏面、軀幹和陰部。多見於青年男性。另一型家族性泛發性角化棘皮瘤已被報告,稱Ferguson Smith型自癒性鱗狀上皮瘤(Ferguson smith type of self-healing squamous epithelioma)。本型不同之處在於劇烈瘙癢,持續多年,易誤診為結節性癢疹。

  3、發疹性角化棘皮瘤

  發疹性角化棘皮瘤(eruptive keratoacanthomas) 此型角化棘皮瘤的特點為泛發性圓屋頂狀皮膚色丘疹性發疹,直徑2~7mm。皮疹數目多,但掌跖不受累。口腔黏膜可被累及。有些以劇烈瘙癢為特點,可見雙側瞼外翻和口部狹小。有些損害特別是肩部和臂部的某些損害呈線狀排列。本型較其他型角化棘皮瘤免疫抑制發病率較高。已有報告伴發紅斑性狼瘡、白血病、麻風、腎移植、光化學療法、燒傷和放射治療者。夏日病情惡化,再次說明紫外線與本病發病有關。

  4、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

  邊緣離心性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sentrifugum marginatum) 本型不常見,1962年首先由Miedzinski和Kozakewicz報告,其特點為皮損進行性向周圍擴張,同時中央治癒,遺留萎縮。皮損直徑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脛前區。本型與巨大孤立性角化棘皮瘤不同之處在於本型無自癒傾向。

  角化棘皮瘤雖然屬良性,可以自然消退,但因臨床與病理上與鱗癌鑑別無絕對可靠的指征,少數病例還有復發和惡化的危險,如診斷可疑不能排除鱗癌時,仍應進行治療。

 

via:http://www.jibingnet.com/aizheng/pifuai/40753.asp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耳朵構造很複雜,尤其是內耳,更是特別,使得內耳發生病況,造成聽力損傷時,在用藥物治療上,常會受限;為解決給藥困擾,三總耳鼻喉頭頸外科部與台科大醫工所跨領域合作,研發出以超音波結合微氣泡對比劑的給藥方法,此研究成果已刊登於著名國際期刊《藥物控制釋放期刊》(JournalofC...

閱讀詳情 »

高血壓是現代人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台灣高血壓患者超過300萬人,藥物費用之高,多年來位居台灣第一。事實上,透過中醫治療,依照身體虛實來「補益」,就可提供根本治療,而非西醫的只能降血壓。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鍾玄夫指出,目前醫界的高血壓標準統一都是收縮壓大於140,舒張壓大於90,其實高血壓的標準應...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比經濟發展,比體育競賽,長久以來,我國與韓國一直在互相競爭。不過,根據國民健康局一份報告,在健康方面,台灣人在各種疾病死亡率上,都高於韓國,連壽命也較短,唯一可以慶幸的是,台灣人活得比較快樂。國健局3月5日舉辦國民健康總體檢高峰會,會中比較台灣與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一名69歲資先生6年半前某日起床後,感覺喉嚨怪怪講不出話,到其任職的榮民之家附設小護理站就診,被診斷為感冒,拿了藥就回去繼續工作,當天剛好與榮民醫院護理長及院長見面,院長發現資先生手無力,懷疑可能是中風,立即安排他就醫檢查,果然診斷出小血管的阻塞型中風,幸好趕在黃金3小時內...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