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症存活期難判斷 安寧照護應及早介入

失智症存活期難判斷 安寧照護應及早介入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灣罹患失智症的人口與日俱增,失智症末期往往會因為持續性的中樞神經退化,以及全面性的身體代謝機轉失調,逐漸喪失身體各功能,進而造成死亡。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陳炳仁表示,要判斷失智症患者後期的存活時間,難度較癌症來的更高;因此,安寧照護介入的時間點更加重要,且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除了可避免醫療浪費=,也可避免介入時間過晚造成憾事發生。

陳炳仁醫師指出,失智症後期常伴隨著感染、營養不良、失能臥床褥瘡等症狀,並隨時間步入死亡的終點。在歐美國家,多半能接受失智症是身心功能全面性破壞的疾病;台灣的民眾甚至醫療人員,仍多數缺乏正確理解和認知;因此,常造成患者無法在適當時間安詳善終,而且為了延長品質不佳的生命,長時間於醫療院所,浪費醫療資源,對患者和家屬來說,無疑是雙重折磨。

醫學界普遍認為,預期生命只剩下半年到1年的病人,便視為末期病人;然而,陳炳仁醫師說,與癌症相比,失智症要準確預估病人的生命剩餘時間,困難度較高,尤其是失智症患者到後期,已失去決策能力,以致醫療照護決策往往倚賴家屬決定,建議失智症病人應在罹病初期,尚有自主表達能力時,先和醫師討論醫療自主計畫。

對於失智症末期患者的治療,陳炳仁說,無論是否伴隨器官衰竭,都應以照顧需求為導向,提供安寧緩和服務;此外,也不應強求延長病人的生理生命,徒增更多痛苦,而是讓病人能夠更尊嚴且無痛苦的走完人生軌跡,家屬也能在道歉、道謝、道愛、道別之下,陪伴家人圓滿走完最後一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9232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爸爸抱著6個月大的嬰兒衝進急診室,到院時嬰兒已全身冰涼發紫,沒有心跳呼吸,也量不到血壓,經過急救仍回天乏術。媽媽哭著說,睡前一切都好好的,一早起來竟變成這樣;經醫師細問之下才了解,原來為了讓寶寶頭型好看、輪廓立體,所以從出生後都讓他趴著睡,研判可能因此導致猝死,造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小資男醉酒飆名車停不下來 「躁症」發作險釀大禍26歲的志偉(化名)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為存下人生第一桶金,平日省吃儉用且滴酒不沾,有時為了省下交通費還走路上班。最近家人發現他情緒容易亢奮,常常熬夜上網到清晨,沒睡覺就去上班;上個月開始夜夜飲酒,甚至超額貸款買下了一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罹患慢性疾病的民眾,若下肢出現傷口時,容易因血管功能不佳,導致傷口難以癒合,加上許多長者病患總是習慣忍耐,導致出現患部腫痛等症狀時,才願意就醫接受傷口清創。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旭棠指出,一旦術後發現患部組織仍循環不佳時,這時就得轉介心臟科進一步評估檢查,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