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女子尿路感染不停跑醫院 元凶竟是腎臟卡了「鹿角狀結石」

▲(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尿路感染怎麼一直好不了?一名50歲女性,近期就為此不停的跑醫院,最後經X光、超音波及輸尿管腎盂攝影(RP)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左腎竟有大小約4×4公分的「鹿角狀結石」,前後3次體外震波碎石,才完全擊碎結石並排乾淨。

根據統計,尿路結石約有80%是含鈣結石(草酸鈣和磷酸鈣);5到10%是尿酸結石,多因體質或新陳代謝異常造成。結石長得慢,體積也較小。

收治病人的書田診所泌尿科主任醫師洪峻澤指出,「鹿角狀結石」又稱感染性結石,占尿路結石的5到10%,則多是因為長期尿路感染造成。像該名女性的尿液細菌培養就找到變型桿菌(Proteus mirabilis),是鹿角狀結石最常見的致病菌。

原來這種菌會製造尿酸酶,將尿酸分解成氨,形成鹼性尿液,使結石長得又大又快,雖然質地可能較鬆軟,但若拖很久未處理就可能變得堅硬。醫師推測此鹿角狀結石的成份應是磷酸銨鎂。

腎臟鹿角狀結石是最難處理的結石種類!洪峻澤說,傳統切開腎臟取石術、經皮腎臟鏡取石手術以及軟式輸尿管鏡搭配雷射碎石,常規的3種治療都很難一次就完全清除結石,要搭配術後體外震波碎石ESWL處理餘石,甚至常要體外碎石佷多次,因此,醫師都會事前說明強調,以免病人過度期望。

該名女子就經向健保署事前專案申請,核可後進行體外震波碎石,並在體外震波碎石前先於左側輸尿管置入雙J導管,以防止大量碎石阻塞輸尿管,預防造成腎臟積水及感染,所幸經3次體外震波碎石之後,一舉擺脫結石及尿路感染的困擾。

洪峻澤提醒,鹿角狀結石會引起持續尿路感染,糖尿病或免疫力不佳者常造成腎臟炎及敗血症,也會影響腎功能,不可輕忽。治療方式得依病況評估有所不同,各種方式都可能會有餘石,需長期抗戰,可與醫師仔細討論後選擇適當的療法。

照片來源:CNEWS資料照/記者陳鈞凱攝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坦言搶疫苗「經費恐重複浪費」 陳時中:國產疫苗拚明年第二季

新北三峽「登革熱群聚」新冒一起! 鄰居、家人躲不過3人連續確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儀潔 韓羽婕 胡照鑫/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175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74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6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雖然疫情趨勢案例難起來漸漸減少,但是還不能放鬆,中央跟地方都會積極努力控制。 指揮中...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各縣市開始施打新冠疫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13)日指出,將針對部分縣市加配疫苗,讓地方政府分配施打,對於疫苗有限,對於沒有列入目標接種群的國人它表示歉意,表示會多方爭取、採購,盡快讓更多國人可以施打疫苗。另外,國內醫療量能已經回穩,國內新冠專責病房空...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退休生活太放縱,當心「癌」第一個找上門!宋先生退休第一天開始,就自認已為工作打拼了大半輩子,為了犒賞自己,決定要過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不但恢復抽菸習慣,更到處吃吃喝喝,毫不忌口,也不管營養均衡,5年下來沒有健檢過的他,因為貧血頭暈就醫,竟發現已是大腸癌。 原來宋先生自...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這一波本土疫情因為「隱形缺氧」,在短時間內被奪去性命的死亡個案不少,但「隱形缺氧」致命程度在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肺癌團隊召集人、呼吸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蕭世欣點出,新冠肺炎病患約有2到4成於確診之初尚未表現出明顯症狀,部份人可能前3、5天意識清楚、情緒平穩,還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