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小鬼主動脈剝離猝死 恐遺傳搞的鬼!最新研究:一等親風險逾6倍

▲(照/林口長庚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藝人黃鴻升(小鬼)日前無預警猝死,死因指向主動脈剝離,面對這種罕見但高致死率的外科急症,林口長庚醫院團隊今(15)日發表最新研究指出,發現主動脈剝離與遺傳有強烈相關性,有家族病史者,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的發病風險,尤其,一等親的發病風險可達6.82倍。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外科及風溼免疫科團隊是使用台灣健保資料庫,針對其中2萬3868名主動脈剝離患者及全台456萬個家庭,進行近3年的研究,發現主動脈剝離與遺傳有強烈相關性。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外科副教授陳紹緯表示,研究發現,主動脈剝離的發生,遺傳因素所占比例超過一半;有家族病史者,會顯著增加家族成員的發病風險,一等親的發病風險可達6.82倍。

值得注意的是,陳紹緯提醒,家族性的主動脈剝離一旦發病,發病年紀通常會較輕,且相較於那一些沒有家族病史的患者,更容易需要接受外科手術,且常必須接受更複雜廣泛的外科重建手術。

主動脈剝離成因為何?原來主動脈是將心臟血液輸送到全身的大血管,結構包含內、中、外3層,當內層有破裂使血液跑到中層及外層之間,血流便會將主動脈撕裂剝離成2個腔室,造成主動脈剝離。

陳紹緯表示,一旦血液從假腔破出,主動脈便會破裂大量出血,是猝死常見的原因之一,根據統計,國內主動脈剝離發生率約每年10萬分之5到10,每年大約有近2000人發病。而主動脈剝離又分為A型及B型,A型需緊急開胸手術進行人工血管置換,若不手術,8到9成的病人會死亡,特別是在病發初期,每小時約1%的死亡率;B型大部分可以用藥物控制,如有併發症可以新技術主動脈支架來治療。

研究團隊提醒,有主動脈剝離家族史的民眾,最好及早至專科門診追蹤,進行影像檢查,並嚴格控制血壓及戒菸,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如果有主動脈病變應積極接受外科治療。萬一已經發病,治療後仍須嚴密的控制血壓和電腦斷層追蹤,因為不論A型或B型主動脈剝離,長期都有可能形成主動脈瘤而需後續手術。

照片來源:林口長庚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女子尿路感染不停跑醫院 元凶竟是腎臟卡了「鹿角狀結石」

新北三峽「登革熱群聚」新冒一起! 鄰居、家人躲不過3人連續確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文 / 李佳穎 疫情席捲全球造成國內移工數量減少,許多家事移工因此轉往待遇較佳的工廠任職。政府與其強力限制移工轉換身分,改善適度勞動條件,才能為弱勢家庭留住人力。 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各國紛紛祭出邊境人流管制,以阻止病毒傳播,過去1年間來台的外籍移工人數因此呈現萎縮。今年5月間台灣爆發本土疫情,中央...

閱讀詳情 »

新冠疫苗陸續問世並開打,全球拚疫苗覆蓋率解封邊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台灣疫苗覆蓋率達6成以上,才會考慮開放邊境。 除了加速疫苗到貨時間外,如何部署快速便利的注射網絡,也是指揮中心下個重要任務,目前我們有AZ、莫德納,未來有機會加上國產疫苗,它們保護力與副作用有很大不同嗎? 撰文‧今...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這波本土疫情,在全台三級警戒實施之後,最新每日新增確診個案數已見下降,但死亡人數卻仍在高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今(2)日更提出呼籲,提醒地方要與中央大家互相協調,在未來一周及二周之內,處理重症個案讓死亡人數減少,否則台灣致死率正在節節上升。 陳秀熙上午是透過「...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韓羽婕 王聿瀠 李文成 程子奕 羅偉哲/台北報導 死亡人數沒降,確診病例又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72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177例,總計多達549例。且確診個案中新增12例死亡,讓光這一波疫情的死亡人數已經衝高...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